小泥鳅做成“大产业”
镇赉县黑鱼泡镇棉西村泥鳅苗种繁育基地,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精准扶贫号召,在精准帮扶中,采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种养经营模式,通过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地双收、一水多用,“水稻、泥鳅混养”立体生产模式、稻田生态循环养殖泥鳅调整了农民种养模式,50余户贫困户成为基地社员从事种养生产,并辐射带动周边200余户贫困户脱贫。
棉西村泥鳅苗种繁育基地经理于和告诉笔者,2011年他们进行泥鳅苗种孵化以来,已向县域外提供5000万至1个亿的种苗,通过综合放养,已帮扶50户贫困户,并辐射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今年,在原来50户的带动下,又有200户左右农户开始种养,预计每亩地收入除去费用可达300—400元。“现在看,综合种养在发展扶贫产业上是非常有潜力的。我们繁育基地不仅能大量繁殖泥鳅苗种,还培育出了鲤鱼、草鱼、花白鲢等多种鱼苗,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我们在县水产总站的支持下,现在发展势头非常好,可为精准扶贫助力加油。”于和说。
棉西村泥鳅苗种繁育基地,是当地村民于和于2011年建立的,该基地是目前我省生产规模最大、唯一可孵化泥鳅苗种的繁育基地,养殖面积210亩,年繁育幼苗和水花苗2亿尾、寸苗1亿尾,各种规格大苗、成鳅年产能力2.5万公斤以上,其他大宗淡水鱼0.5万余公斤,年收入100万元,年利润40万元。该繁育基地于2014年被评为吉林省级良种场,同年被省水利厅认定为无公害水产品产地,2015年被镇赉县政府命名为“镇赉县泥鳅苗种繁育基地”。
据了解,稻田养泥鳅是效益农业的新体现,这种生态养殖模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还增加了农田使用效率,帮助稻农增收。专家介绍,泥鳅不仅可以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还可降低水稻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品质,养殖泥鳅的稻田至少增产水稻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