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大地闻鸟鸣
向海放飞丹顶鹤。
河湖连通,一水激活万水流。
嫩江湾,城在景中,景在城内。
莫莫格湿地,西部之肾,鸟类天堂。
李晓明/摄
一
走在吉林西部,面对曾经的“瀚海”大地,又成“东北水乡”。如今,这里遍地河湖相连、水草丰盛、鱼虾穿梭、鸟鸣清脆,令人心生欢喜。叽叽喳喳的鸟叫,活跃着人们的神经,试想,有鸟鸣的国度一定是和平的、文明的;有鸟鸣的地方,人的生活该是快乐的、幸福的。
战火纷飞、硝烟弥漫,能有鸟鸣吗?河流污染、干旱枯涸,能有鸟鸣吗?风沙狂卷、雾霾遮天,能有鸟鸣吗?
天蓝蓝、水清清、草绿绿,那是人类理想的家园,也是鸟的乐园。
一直认为,鸟是世界最优秀的歌手,最美的音乐是鸟鸣。
二
人是否亲近自然,鸟是最好的见证者。
爱水,就有水鸟落于船头;爱山,就有山鹰翱翔苍穹;爱林,就有翠鸟穿梭枝头;爱草,就有百灵鸟凌空长鸣。
这些鸟儿都哪去了?怎么离人越来越远了呢?
过去,列车一进入吉林西北瀚海大地,透过窗口,看到的是这样一幅幅画面:一块块碱巴拉儿上,“白毛风”漫卷,少见云雀的飞翔;断断续续的河流上,少见成群的鱼鹰欢唱;连绵起伏的沙丘上,少见雄鹰的翱翔。
瀚海,不见鸟飞,不闻鸟鸣,就免不了缺少灵性,缺少韵致,缺少动人的心境!
可喜的是,如今吉林西北部的瀚海大地由白变绿,渐渐有了这种韵致。
三
白城号称“八百里瀚海”,一直被人理解为“旱海”。
过去这里十年九旱,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飞个羽毛都看不清,哪还有鸟的影子。
说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吉林西部曾经是水草丰茂,湿地众多。进入70年代后,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湖泡干涸,河道断流,湿地面积减少一半,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而这一恶劣的变化,位于吉林西部的白城尤为突出。
其实,历史上的白城素有“东北水乡”之称。据《白城地区志》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城境内的洮儿河、霍林河、嫩江等流域,纵横交错,1500多公里的河流常年不断流,蓄水泡沼多达700多个,水量丰沛。向海湿地芦苇、蒲草茂盛,真是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那时候,笔者居住在霍林河下游的大段河东岸,村庄的早晨都是被鸟儿唤醒的。喜鹊、麻雀叽叽喳喳对唱,是村庄的歌手;雪雀千千万万、遮云蔽日,与冬雪迎风斗歌;家乡西面的小河,水草丰美,成群结队的鱼鹰在河面上狂舞乱叫;炎炎夏日,云雀在草原上空唱响一首首悠长的合奏或独奏;紫燕屋檐呢喃,南迁的聚会选在长长的电线上;秋高气爽,一群雁阵,横过长空,传递丰收的喜悦……
四
没水哪来的鸟。
1998年松嫩流域洪峰漫过,水在白城不肯停留,成了匆匆过客。之后连年干旱少雨。8条主要河流中的7条连续12年断流,700多个泡塘中仅57个有水,吉林西北风沙四起,没有水,鸟儿都一批批飞走了……
水,成为制约吉林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而同时,吉林人也看到了另一面,虽然西部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但过境的水资源却很丰富。如何科学利用天然水系兴修水利工程,采取提水、引水、分水的方式,将汛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富余洪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湖泡和湿地?这张答卷考验着吉林人的智慧与胆识。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作为国家重大节水供水项目之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河湖连通”重大工程,在吉林省西部徐徐拉开大幕。
如今,5年过去了,干涸多年的湿地和湖泡得到恢复,河湖连通,让这里湿润起来,纵横交错的湖泊河流,遍布大地,引来鸟儿在这里安家落户,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5年春天,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吉林代表团审议。他指出:“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吉林的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保护好,不断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有代表谈到,通过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吉林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得知吉林省境内现有27只野生东北虎,3500多只白鹤,总书记高兴地说,这是好现象,关键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把工作做扎实。
那3500只白鹤大都飞翔在吉林省西北的莫莫格和向海湿地上空。
同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省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强化综合治理措施,落实目标责任,推进清洁生产,扩大绿色植被,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好。”这是对吉林的肯定,更是对吉林的殷切期望。
吉林人没有辜负总书记的重托。正如党的十九大代表、白城市委书记庞庆波说的那样,白城市作为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承担着改善西部生态环境的历史重任。有水“小江南”,无水“碱巴拉儿”。白城的发展水是生命线,做好水这篇大文章至为关键。近年来,白城着眼构建水、林、草、湿“四位一体”的生态系统,持续实施河湖连通、植树造林、草原治理、湿地修复“四大工程”,构筑吉林西部生态安全屏障。白城市大力实施了河湖连通、引嫩入白、引霍入向等水利工程,通过提、引、蓄、留等多种办法,把洪水富余水量引入众多天然湖泡,形成纵横交错的水域网络。白城河湖连通工程已投资4亿多元,整治渠道145公里,连通水库小湖泊等48个,共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640平方公里,恢复草原、芦苇面积100多万亩,地下水水位最高时平均上涨1.02米。莫莫格、向海湿地美景再现,更多的天鹅、丹顶鹤等鸟类来此繁衍生息。白城湿地繁殖水鸟比2005年增加了30%,雁、鸭数量达上亿只。
五
2017年8月,瀚海大地风吹草动,绿浪翻滚,吉林作家采风团抵达吉林西部。天空飘着的细细雨丝,手伸出车窗外就能接到雨滴,张开嘴巴就能呼吸到湿漉漉的空气,那真是自然的恩赐,让人无比享受。
采风团的第一站去了大安牛心套保湿地,在牛心套保湿地芦苇荡的上空,一群鱼鹰一边鸣叫一边飞迎过来,作家们目睹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出:一只鱼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俯冲下来,只听河面“哗”的一声,泛起一个漩涡式的浪花,眨眼间,一条小船钉鱼叼在鱼鹰的嘴里了,捉到鱼的鱼鹰不再逗留,不再恋战,迅速飞离现场,有三两只鱼鹰也追赶过去,大概想分享美餐吧!这一幕,惹得大家拍照的拍照,赞叹的赞叹,域外的作家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就是白城啊!
第二站采风团到了莫莫格湿地。小船穿行在莫莫格湿地芦苇荡里,忽然惊飞一只野鸭子,平静的水面上划出一道浪花四溅的痕迹,吓得一位女作家一哆嗦,弄得小船忽悠摆动一下,碰得芦苇摇摇晃晃,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湿地的岸边是一片葵花地,一棵棵向日葵大脸盘,粗身材,湿地气候,俨然给她们涂了脂抹了粉,亭亭玉立,笑容可掬。正在作家们踏草仰望时,脚底扑棱棱飞起一只野鸡,飞到不远处落下了,有位好奇的青年作家手拎相机快速追了过去,弄得蒿草倒了一片,也没见野鸡的踪影。随行的一位专家介绍,莫莫格是白鹤的栖息地,号称白鹤的故乡,这里有鸟类295种,是东方白鹳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白鹤春秋迁徙停歇的数量达500多只,约占世界白鹤种群数量的1/3,也是东方白鹳唯一的秋季群栖地,其数量最多达800多只,确有“白玉落地,嫦娥飞天”之壮美!
东有长白,西有向海。向海是闻名世界的湿地。来白城,怎能不到向海?传说乾隆皇帝曾在向海亲笔题下“云飞鹤舞,绿野仙踪。福兴圣地,瑞鼓祥钟”的碑文。荷兰亲王贝恩•哈德到向海观光后,深有感触地说,这里真是人间仙境!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博先生考察向海后说:“我到过世界上50多个国家的自然保护区,像向海这样完好的自然景观,全球也不多了,这不仅是中国的一块宝地,也是世界的一块宝地。”
在湖边一丛水草的拐角,作家们看到了一对黑天鹅在畅游;在蒙古黄榆林里,一对开屏的孔雀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鹤岛上的一群丹顶鹤时而在湖水上空盘旋、啼鸣,时而落在草地上与游人追逐、嬉戏。大家聆听丹顶鹤凄美的爱情故事,心生感慨。
下午的时候,作家们登上百米高的揽海阁,宁静的向海湖、大片蒙古黄榆尽收眼底,蔚为壮观。透过望远镜我们看到,鸟岛四面环水,碧波荡漾,百鸟飞翔,浮在水面,如浮萍涌动;飞旋空中,似烟雾萦绕,这是鸟类生活的乐园。大量的灰沙燕在这里繁衍生息。
此情此景,笔者不禁想到了一个传说,于是讲给朋友们听,说是在明朝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巡视向海,见这个小岛沙燕成群,铺天盖地,于是赐名“千鸟巢”。全世界15种鹤类中,向海就有6种,是远近闻名的“鹤乡”,各种珍稀鸟类共200余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鸟类向海有49种。
鸟和人类生活是息息相通的。
六
漫步在向海博物馆,看到了关于鸟的数据:我国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拥有1300余种鸟,占世界鸟类总数的14%。比印度、澳大利亚这些多鸟的国家还要多,超过整个欧洲、北美洲。欧洲属于鸟类稀少地区,英国人却以爱鸟闻名于世。有道是: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吉林西部如果能成为鸟的天堂,那么这里也一定会是人类的乐园。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如今,碌碌的人们,终日置身于城市的喧嚣,难得静下心来寻找一份安谧,更难得在自然中将生命充实。我们似乎听惯了大街上机轮的躁动、汽笛的轰鸣、人造的音乐,以及各种纷杂的吵扰。一声蛙叫、一声虫鸣、一声鸟啼,那是大自然恩赐于我们的天籁。
那一夜,作家们睡在了向海。
在向海枕着缠绵涛声入眠,早晨被一阵阵清脆的鸟鸣唤醒。
笔者打开窗户,想知道鸟在什么地方鸣叫,湖畔、黄榆林、屋檐下、柳树上……好像到处都有。两只花喜鹊站在不远的篱笆墙上,翘着尾巴叽叽喳喳跳着交谊舞,大有现代派的张扬和旋律,也有几分乡野般的笨拙和古朴。
我一直在想:鸟,究竟奔什么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