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分析 走进白城 专题专栏
发布时间:2019-11-04 09:10:00    来源:
收藏

故事,发生在通往幸福的路上

 

  脱贫攻坚以来,白城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精准方略,紧密结合全市贫困地区实际,重点布局,专项推进,政策保障,合力攻坚。脱贫攻坚投入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贫困群众的问题。 

  今年,白城市通过深入开展“两个百日攻坚”和“七大专项行动”,“两不愁三保障”重点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 

  危房改造,新排查出的8278户危房(贫困户1880户),已全部改完; 

  安全饮水,未达标的152个村已全部完成,全市2150处水样检测合格率100% 

  村卫生室,实施245个村卫生室达标改造,全市784个村卫生室全部达标; 

  医疗扶贫,全市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和家庭签约医生全覆盖。认定慢病患者4.3万人,全部建立管理手册; 

  教育扶贫,对7477名贫困家庭学生实行跟踪帮扶、分类救助,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没有发生因贫辍学现象; 

  村屯环境整治,投入1.8亿元,开展“六清”整治,共清理垃圾94万立方米、柴草堆3万个,所有村屯全部建立长效保洁机制; 

  产业扶贫,庭院经济发展到21.8万户(贫困户6万户)、20.8万亩;光伏扶贫,今年已分配收益6166万元;扶贫车间达55个,带动贫困户1800余人。为解决产业扶贫中的技术问题,组建了39人的产业扶贫专家指导组,确定了3970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 

  白城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脱贫攻坚成效的唯一标准。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沉下身子问民需,坚持扶贫先扶智、扶贫先励志,当好群众脱贫引路人,让群众致富有门、脱贫有路,千方百计为困难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贫困群众生活得到了巨大的改善。 

  今天,我们讲述几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一: 

李德富的新房

  住上新房子 

  “喂,嫂子啊。我刚收完地,今年年景好,家里的玉米收成不错,羊价也挺好,我正打算卖掉一些。房子挺暖和,你和大哥回来过年呗……家里啥都不缺,你们不用惦记。”家住镇赉县镇赉镇新立村的李德富兴奋地在电话里向远在北京的嫂子“例行通报”着家里的情况。 

  “看到你们日子过的好了,我和你哥就放心了。现在的扶贫政策好,咱自己也得好好干,争取更好……”电话那头,李德富的嫂子不断叮嘱着。 

  早些年,李德富的哥哥李德才就随妻子张桂茹搬到了北京。两个人最惦念的就是这个患过脑梗的弟弟,经常打电话询问家里的情况,也时不时地给弟弟家里邮寄些钱物,但毕竟夫妻俩经济能力有限,不能让李德富的生活环境得到根本上的改变,家里的五口人仍然住在1948年盖的三间土房里。 

  直到2016年,李德富家的生活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和儿子养起了羊,家里的收入慢慢多了起来。家里的房子也和镇赉县其他103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道进行了彻底改造。 

  今年国庆节,哥哥和嫂子回到了离开多年的家。眼前的场景让嫂子张桂茹感受最深,整齐的院落、漂亮的新房,房前屋后种满了瓜果蔬菜,除了院里的那棵老树,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却又那么有生机。 

  张桂茹说,“离家这么多年,一直就想回来看看,家里的房子早就该重修了,可李德富有病,家里五口人就那几亩地,生活都困难,更别说盖房子了。” 

  “想当初,政府要帮我建新房,我自己还不情愿呢。总觉得老房子暖和,是我们村书记做了四五天说服工作,我才同意的。”提起当初房子改造的过程,李德富有些不好意思。他说,每天生活在这干净、宽敞、温暖的屋子里,很幸福。 

    

  故事二: 

  “折翼天使”,一个都不能少 

  早饭时间刚过,白城市洮北区金祥乡的男孩小哲(化名)就把上次送教老师布置的作业整齐地摆在书桌上,双手托着腮,眼睛紧盯着院门,等着送教老师的到来。母亲说,这种安静的状态是小哲少有的。 

  患有多动症的小哲,由于大脑长期处于过度兴奋状态,从小到大小哲几乎没有一刻是安静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着身边的孩子都上了学,小哲也经常吵闹着要去学校,父母也尝试过很多次,但都因为小哲的病情半途而废。 

  时针刚刚走过八点,金祥学校上门送教的许程程老师走进了院门,小哲猛地从椅子上跳起,直冲到老师面前,给了老师一个大大的拥抱。 

  “许老师,你留的作业我写完了,你快看。”小哲拉着老师的手就往书桌边上走。 

  “小哲真棒,作业写得很好,说明你认真了,继续努力!来,今天我们继续。”许老师欣慰地摸着小哲的头说。 

  “每次老师来送教,都是孩子的欢乐时光。感谢学校,感谢老师的付出。”看到孩子开心的样子,家长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每一个身有残疾的孩子,都是有梦的“折翼天使”。曾几何时,教育的阳光还很难惠及每个残疾儿童少年。当其他小朋友在教室里书声琅琅、在操场上欢呼雀跃的时候,他们却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待在家里,没有老师辅导,没有同龄人陪伴,没有朋友倾诉。 

  而今天,随着“两不愁三保障”的不断深入推进,“上学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正让这些身患自闭症、脑瘫等非传统特教对象的“折翼天使”得到了更贴心地呵护。 

  洮北区对于不能到校就读、需要专人护理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也纳入学籍统一管理,送教上门,为这些孩子面对面授课,只为孩子们也能享受到和同龄孩子们一样的学习生活。30名和小哲一样的孩子享受到了上门送教的服务,沐浴在教育的阳光下,孩子们露出灿烂的笑容。 

  “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帮助,越早开始越好,我们应该为此多付出一些努力。如果从小就把残疾孩子与普通孩子隔离起来,他们就会与这个世界越来越生疏,长大以后也很难融入社会,更不要说实现个人发展了。”洮北区教育局局长韩艳秋说。 

  同样是教学,残疾学生教学要面对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送教给这些“折翼天使”,教学方法、课程安排比起正常教学难度要大得多。 

  “因人施教,一人一策”才能更好地帮助普通孩子和特殊孩子在相互尊重、差异认同、自重自信、相互帮助的氛围中成长,形成普特融合的双赢效应。洮北区组织优秀教师,针对孩子们的特殊情况量身制定了涵盖教育、心理、康复多方面的学习计划,定期开展送教上门,这些孩子的家里时常响起爱与知识的交响曲。 

  送教老师王金莉说,“尽管有些孩子上课时流着口水、言语不清、行动迟缓,需要一遍又一遍地教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重复同样一个词语,但面对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多大的付出都值得。” 

    

  故事三: 

  抱着老妈搬新居  

  易地搬迁小区 

  2019104日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徐徐升起,柔柔的光线暖暖地照在宫彪家那幢新建的大瓦房上,朱红的琉璃瓦泛着光辉。 

  宫彪起了个大早,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新房子里,弯腰站在炕沿边,他仔仔细细地铺起一层又一层的褥子。 

  宫彪打算今天抱着老妈搬进新房子。 

  宫彪是通榆县边昭镇天宝村天宝屯范淑芹的儿子,72岁的范淑芹是这个屯的三星级贫困户,老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手脚严重变形,已经失去了劳动能力。十多年前老伴一场大病离开了人世,从此,范淑芹便和儿子宫彪生活在一起。 

  范淑芹所住的房子是两间土坯房,老房子建有20多年了,由于年久失修,屋里阴暗潮湿,墙皮一块一块脱落下来。 

  破落的房子,重病的婆婆,宫彪的爱人不堪眼前艰苦的生活,决然和宫彪办理了离婚手续,扔下两个孩子离开了这个家。那年,宫彪40岁出头。 

  儿子离婚后,范淑芹老人很少说话,经常坐在炕沿儿上长吁短叹,病情也由此越来越严重。三年前,老人卧病倒炕再也起不来了,失去了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靠身边的儿子宫彪来照顾。 

  媳妇走了,上有瘫痪的老妈,下有求学的两个孩子,宫彪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但是,生活的种种磨难并没有压倒这个农家汉子,宫彪依然和平常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屋里院外他收拾得井井有条,家里卧炕老妈被他照顾得无微不至。 

  即便这样,宫彪还是高兴不起来。大夫曾告诉他,老太太这个病怕风怕冷怕寒怕湿,老人所住的老房子阴暗潮湿,一到冬天墙上总会挂满白霜,炕怎么烧屋里也暖和不起来。看着老妈痛苦地蜷缩在被子里,宫彪心里说不出的难受。 

  20195月,通榆县在精准识别贫困户的基础上,瞄准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的贫困户,全面调查走访、登记造册,将住房困难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危房改造范围,不漏一户,范淑芹老人的房子由此也纳入了危房改造工程。 

  国家给盖新房子了,这是宫彪作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盖新房了,老妈再也不遭罪了,40几岁的男人乐得几宿睡不着觉。 

  7月中旬,宫彪将老妈从老房子里抱了出来,暂时搬进旁边的厢房里。在对老房子进行灭迹一周以后,危房改造施工队走进他家,开始打地基砌砖墙。半个月以后,一栋崭新的砖瓦房替代了老旧土房。 

  “妈,咱们搬进新房子里喽!” 

  宫彪将瘫痪在床的老妈小心翼翼地用被包裹起来,像抱着婴儿一般轻轻地抱入怀里,从厢房里走出来,沐着金色的阳光,大踏步走进了崭新的房子里。 

    

  故事四: 

  “幸福的门要自己开” 

  “靠人不如靠己,不能啥都指望政府。那么多好政策给咱了,自己也得努力活出个样来!” 

  谁能想到,讲这句话的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他用实际行动演绎了一个脱贫的励志故事。 

  今年84岁的王金文,家住大安市安广镇永富村金山卜屯。老伴去世早,他独自一人把4个孩子拉扯大,尽管他踏实肯干,但苦于致富无门,家境一直不好。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越发的不好,患上了胃病、心脏病和腿疼病。脱贫攻坚开始后,村里把老人家确定为贫困户。 

  老人说,脱贫攻坚让自己看病不愁,吃穿不愁,连住房和喝水的问题都帮着解决了,可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天天琢磨着自己能干点啥。村里研究扶贫项目,老人就紧盯着村干部。 

  2016年,村上给他落实了养羊项目,实施方式是父子联营。可当年,由于缺乏经验,经营管理不善,羊羔的产量和价格没有达到预期,没能脱贫,老人很自责。老人说,羊没养好,全怪自己。 

  驻村工作队给予老人最大的支持,“不要紧,继续养羊,并且加大帮扶力度,再给扶贫项目。”这下,老人乐了。老人找亲戚、问乡亲、听县里畜牧专家讲座,四处学养羊技术。大家都说,这老王头,都多大岁数了,还迷上养羊了,要发“羊财”呀。老人说,“年轻时,我种地就是个好把式,我就不信,养个羊就那么难?” 

  老人的执着没有白费。当年年末,村干部到他家走访时,老人高兴地说,“这咩咩叫的羊真是‘财神爷’,看看我养的羊,今年下了5只羊羔,扣除喂养饲料支出,纯剩1500元。” 

  在养羊上面尝到了“甜头”的老人并没有“知足”。2017年初,他又向村里申报了种植业扶贫项目。家里建起了一栋冷棚,仍然是父子联营,种植西瓜、香瓜和各种时令蔬菜。种植可是老人的强项,这一年,老人家里种出的香瓜又脆又甜,西瓜又大又沙口,小白菜、香菜翠绿翠绿的。 

  坐在炕头,老人开始给这一年算账,“不算养羊,家里大棚一年下来纯收入超过3500元,土地流转收入近3000元,种植花生收入1300余元,除去开销,这一年下来,净剩超过了4500元,超过了贫困线,咱家脱贫了!” 

  2018年,老人又开始种植金塔红霞辣椒,全年下来,仅辣椒一项销售和政府补助收入就达到了1500余元,还有光伏分红,家里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 

  老人说,自己虽然岁数大了,但还有精神头,好日子刚开始,不能停下来。秋天,看到别人捡拾“松塔”卖钱,他也去,攒够一车就开着自己花几百元钱买的二手小三轮车送到镇上去卖,一个来月就挣了2000多元。村里设保洁员,老人第一个报名,并主动承担了区域较长、不易打扫的地段。 

  有人劝老人,“你都这么大岁数了,有孩子们呢,少干点儿吧。”“我这能走能动的,多干点儿,日子就好过一点儿,为啥要闲着呢。人人都有一双手,幸福的门要靠自己开。”老人回应道。 

    

  故事五: 

  张海芹的健康卡 

  一早,镇赉县黑鱼泡镇来明村的卫生室医生荆志国便来到村民张海芹家进行回访。 

  “荆大夫,这么早?没吃饭呢吧?家里饭等会儿就好,一起吃吧?”张海芹笑着问。 

  “就怕你吃完早饭了,我才来这么早。赶紧的,先测测血糖、血压。”帮张海芹测量完,荆志国在张海芹的健康档案上详细记录下测量结果。 

  “最近药吃的是不是及时?上次回访时要你注意饮食,你没不听话吧?你应该回医院复诊了吧,别忘了带健康卡。”荆志国说。 

  “最近感觉好多了,大夫告诉我的注意事项,我都记着呢。健康卡我都准备好了,打算这两天就上医院复诊。”张海芹一面认真地回答,一面走到柜子里去拿自己的健康卡。 

  这张健康卡被保护的格外用心,卡外边罩上了一层塑料套。张海芹说,政府的健康扶贫政策都在这张卡里,这张卡救了自己的命。 

  46岁的张海芹,去年5月检查出结肠癌。这个消息对于一个贫困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手术和化疗的巨额费用让张海芹一家陷入了绝望。荆志国得知情况后,把县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些新农合报销的医疗救助政策详细解释给她听。凭着一张健康卡,张海芹顺利地入院治疗。 

  “真是没想到,我看病一共花了30万,自己只花了3万多,剩下的全都靠医疗救助和民政救助。”张海芹从医院回到家后逢人就夸医疗扶贫政策。今年,张海芹又查出患上了多发性肠息肉,尽管自己还是有些紧张和担心,但她说,“有了医疗扶贫政策,心里踏实了许多,有病了就去医院,不用再担心看不起病。” 

  张海芹的故事在镇赉县并不是个例,三年来,镇赉县全县141个行政村都建设了标准化卫生室,并配备了合格村医。贫困人口参合率、常住贫困人口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均达100%,贫困人口慢病门诊医疗费实际报销比例达80%,住院报销比例达90%。全县18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 

  故事六: 

  一封感谢信 

  “孩子,我想求你办点事。你看行不?”洮南市福顺镇庆茂村的67岁老人王文香,试探着向到家里来调研的工作人员说。 

  “大娘,您客气啥,有事尽管说,我们一定尽力。” 

  “我一直想给那些帮助照顾我家的领导和好心人写封感谢信,怕写不好,这里有个草稿,你帮我先看看……” 

  老人一边说,一边从柜子里拿出几页纸。纸上满是用圆珠笔写下的字迹,涂抹修改的地方很多,有的地方措辞改了几次,能感觉到老人想要表达心情的迫切和真挚。 

  和老人同岁的丈夫包文权,患病卧床已经十多年。老两口仅靠自家口粮田的承包费勉强度日。作为重度贫困户,脱贫攻坚一系列的帮扶措施和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让她们老两口的生活有了转机,不仅吃住不愁,老伴的看病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感动的同时,也萌生了写感谢信的想法。 

  “每次我连感谢的话都说不好,但我这心里是真感动啊。这些好心人,我该怎么感谢他们,我就想,我还多少有点文化,就给他们写封感谢信吧,但又怕这信写得不好。”老人说。 

  信上写到:“这几年,我家多亏有党和政府,还有那些好心人的帮助,让我和老伴能够活下来。我岁数大了,到我家来帮助我们的人,我都不认识,人家介绍了,我却又记不住。好多人不只一次的来过,每到冬天,就会有人送来用于取暖的煤钱,隔三差五就会有人送来一些米面油和生活用品。”朴实的语言,让她记忆中情景不断呈现。 

  王文香说,她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但印象深刻的是他们村的“第一书记”王晓会。他经常和一些好心人到她家,不嫌弃家里脏,填个表格、做个记录就趴在炕沿边儿,对待他们就像亲人一样。老人家里有啥难处直接就和他们反映,他们也都认真帮着解决,这是老人心里最“托底”的。 

  老人说,“每次来我家帮助我们的人最后都会说一句话,让我有什么困难就和他们联系。他们这样帮助我家,我都不好意思再麻烦他们了。” 

  信中着重提到了老人丈夫治病的事,“帮扶我家的干部早就跟我们介绍过大病医疗救助这个好政策了,像我家老伴这种重度贫困人口生病住院治疗一分钱不用掏,实现了就医零负担,我们真是赶上好时候了。” 

  老人口中的“好政策”,是洮南市在实施贫困人口就医五提高、三减免、一降低的基础上,推出的中度、重度贫困人口免费住院治疗及乡村门诊治疗“两提高”的惠民政策。政策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以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小病不拖了,大病敢看了,住个院心里也有底了。 

  感谢信里,老人还谈起以后的生活。老人觉得自己也应该打起精神来,找挣钱的路子。她会孵鸡鸭鹅雏,打算利用这个手艺,挣点钱贴补家用,卖不了剩下的,就自己放养。老人说家里现在负担轻了许多,国家又有那么好的政策,以后的生活能更好。 

    

 

 

主办:白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