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分析 走进白城 专题专栏
发布时间:2019-04-26 08:45:00    来源:
收藏

两代人的“湿地”梦想——来自向海的蹲点报道之一

李宝森(右)深情凝望着向海这片土地。刘冠男摄

为喜迎新中国七十年华诞,本报开展了蹲点调研式采访活动,深入基层,将镜头、笔端对准基层一线和广大群众,讲述砥砺奋进的生动故事,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白城市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唱响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昂扬旋律。从今日起,本报特开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专栏,陆续推出相关报道。——编者

仲春时节的向海,一棵棵造型奇特的蒙古黄榆已初显绿意,金黄的苇浪伴着春风此起彼伏,蔚蓝的湖水泛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湛蓝的天空下,湖天交界处已区分不出。鸥鸟、东方白鹳……各种鸟类时高时低成群结队在天空自由飞翔,清脆悦耳的鸣叫声让一片寂静的向海顿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4月24日上午9时,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在这片湿地上工作了三十多年的李宝森。

1982年,回到家乡的李宝森选择来到向海,用他的话说,那时的向海,风大沙多,与外界沟通交流十分困难,但基于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保护环境的信念,他还是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这里。

刚到向海时,交通十分闭塞,只有一匹小黄骡子能作为交通工具,回想起当年,李宝森的眼里有泪花闪现。当时无论到哪里,都得靠腿,每天行走的距离他已记不清了,生活十分艰苦,只有五间土房,吃的是大饼子、土豆汤,即便这样,李宝森依旧坚持了下来。

李宝森主要负责保护区的宣传教育和鸟兽调查研究保护等工作,为了做好工作,李宝森与东北师范大学和吉林省生物保护所共同把保护区内鸟兽的情况摸清,徒步巡察保护区,一天一个区域,从不言苦累。有一次,为了保护一只受伤的丹顶鹤,李宝森从30公里远的地方把这只丹顶鹤背了回来。

1986年,向海配备了三轮摩托车和汽车,工作条件有所改善;1990年,保护区与香港和德国动物保护协会取得联系,他们给保护区送来了车和望远镜等物品,为李宝森搞宣传教育活动和进行鸟类科研性调查等工作提供了更多方便。几十年来,李宝森一直在路上,为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一年两次风,从春刮到冬。这是李宝森刚来到保护区时,对向海的印象。他说,现在的风沙少多了,向海的环境变得更好了。向海,就像李宝森的一个家,李宝森不断尽着自己的努力,为保护自己心中这个家的自然生态环境而努力着……

提起保护区,李宝森的话很多,感情很深,他说,最近几年,移民搬迁、为白鹳等鸟类建立人工巢穴和对蒙古黄榆保护等工作,对维护保护区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生态环境恢复得很好,树茂盛了,草茂密了,鸟类越来越多了,在国家政策和保护区加大管理力度的情况下,人鸟和谐共存,保护区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

现在,李宝森的三儿子、四儿子和女儿,都在向海保护区管理局工作,很好地继承了父亲曾经从事过的职业,传承着父辈的梦想,继续在科学研究、水位监测和消防安全等方面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仙鹤岛、百鸟园、揽海阁……一个个地点见证着向海的巨变,从2016年开始,向海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保护区综合治理,制定了《向海保护区综合治理行动方案》,以打击毁林开荒、毁草开荒、围垦湿地、滥砍盗伐、乱捕滥猎、非法放牧、私搭滥建等不法行为为重点,结合向海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和“绿箭行动”“中央环保督察”“吉林省三区整治”“国家七部委绿盾行动”等工作调查整改,拆除违章建筑279处,其中核心区完成拆除217处;打击非法开荒耙掉种植农作物1797公顷;收缴非法捕捞网具358件套;开展保护区境内天然林清收,完成清收面积8098公顷;实施了保护区禁牧工作,抓扣非法野外放牧21头牛、185只羊,非法放牧得到有效控制;加大了执法打击力度,3年共处理各类案件197起。生态环境改善方面,向海野外鸟类种类已从2012年的297种增加到315种;引进了社会力量参与保护管理机制,2016年,与四川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签订了协议,在向海成立了通榆县生态保护中心;2018年又向社会公开招聘管护公司参与资源管护;在社区招聘护林员,实施包片管护,责任到人。运用国家湿地生态补偿项目资金获得土地使用权,共完成核心区和重点区域补偿面积8542公顷。使用权人退出生产经营活动,给鸟类创造了无人为干扰的栖息地。加大珍禽繁育、救护力度,以丹顶鹤人工繁育为重点的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种群数量已达到208只。2004年成立野生鸟类救护中心,主要承担吉林省西部地区8个县市区,辐射面积8.05平方公里的救护任务,现已累计救护鹤鹳类等珍禽67只,其他鸟类2000余只。

下步工作,向海自然保护区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立法,依法治区,租赁、购买土地使用权,进一步开展生态移民工程。将提高保护管理能力和手段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同时使用高科技技术和设备,提高保护手段,建立一个县域内、保护区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的机制。将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使向海自然保护区变得越来越好。

一家两代人,为了同一片土地,做着同样的工作,为保护区的事业倾尽全力,只为保护区的明天越来越好……

李宝森站在那里,深情凝望着这片他曾经工作和奋斗过的地方,一阵阵思绪涌上心头,忽然,他的嘴角上扬,露出了一丝欣慰的微笑……

记者手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采访李宝森时,老人看到向海巨变时喜悦的表情我还历历在目。这位年逾八旬的老者虽然步履有些缓慢,但在向海自然保护区这片熟悉的土地上,他似乎感觉不到累,一直以自己最快的步伐向前走着,总是期待着看到向海更多更大的变化。在他心里,向海就是他心灵的归宿,向海变得越来越好,也就是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吧。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好,是每个人的愿望,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共同维护我们周边的环境,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会拥有一片蓝天、一方净土、一汪碧水……




主办:白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