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分析 走进白城 专题专栏
发布时间:2019-03-19 09:18:00    来源:
收藏

春风染绿新白城——吉林省白城市改革开放40年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哈尔淖水库滋润万顷良田。 李晓明

●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 中共白城市委


2018年,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经党中央批准,中央宣传部组织开展了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百城百县百企”调研活动,并根据调研活动优秀成果精选164篇调研报告编纂成书,分《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县域发展》《改革开放与中国企业发展》3种共9卷。

其中,《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一书选取51份调研报告,基本囊括了从中国东部沿海到西部边陲、从南部开放热土到北部特色城市在改革开放中的突出成绩,充分反映改革开放让这些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生态建设、精准扶贫、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既有鲜活的经验案例,又有理论总结的提升,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借鉴,为回顾研究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文献资料,对讲好改革开放故事、凝聚改革开放共识、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由中共白城市委宣传部撰写的《春风染绿新白城——吉林省白城市改革开放40年生态建设调研报告》一文入选《改革开放与中国城市发展(上卷)》,有幸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鲜活教材中的一课,是对白城改天换地、涅槃重生壮丽图景的生动展示,更是对白城生态立市、富民强市发展经验和正确抉择的高度认可。

新时代,新气象,新篇章。做改革开放最坚定的发扬者和实践者,在广袤的瀚海大地续写熠熠生辉的生态故事,白城,永远在路上!

今天,本报全文刊载这篇调研文章,以飨读者。

——编者

改革开放40年,吉林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中一个彰显鲜明时代感、实现区域发展历史性跨越和突破的巨大变化是,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西部白城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在迎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盛夏时节,我们就此进行了专题调研。欣喜看到的是:这里昔日白花花的盐碱地,现已是绿油油的青草地和一望无际的水稻田;一些断流多年的河湖扬起了新波,许多大小泡塘不再干涸;过去缺林少木,黯然失色的城镇、乡村,现已是林网密织、环境宜居的美丽家园;无论是国省干道,还是县、乡公路,一路走来,均是标准化林带绵延相接,乔灌草错落环绕;广袤的原野上,靓美如画的风力发电场星罗棋布,一群群傲然挺立的风电机组不舍昼夜,尽情地合奏着助推白城清洁能源新产业的勃兴之歌。

更令人振奋的是,自省委、省政府作出全面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的重大决策以来,白城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在历届班子持续努力的基础上,带领全市人民创新开拓、拼搏实干,把生态建设推进到最好最快发展新时期。调研汇总的大数据,硬实实、饱满满地撑起了白城生态建设取得的5大硕果:

生态投入有了大增长,40年来,无论是对上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投入、对外争取引进项目资金投入、对内挖掘各方潜力投入,都有数十倍乃至数百倍的增长,仅2016年、2017年两年,全市用于生态建设的投入就高于前10年投入的总和。生态环境有了大改善,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1%提升到12%(白城这小小几个百分点的艰难提升,却是几代人汗水的结晶,卓绝的历史性攀升),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恢复到75%以上,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74%50%以上的盐碱地得到了有效开发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减少34%;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平全面提高,地下水平均上升1.02米,降水量超过450毫米,达到40年来最高水平,据测算,由于降雨充沛,全市每年农民仅灌溉费用就节省支出5亿多元;全市近10年的平均风速比1978年前10年下降了0.55/秒,蒸发量减少了4.7%,扬沙日减少了40.7%,空气湿润度显著提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省第一。生态扶贫取得大成效,通过配套加大生态扶贫举措,全市实现减贫15.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7.9%下降到4.1%,不适合生存环境的贫困群众基本实现易地搬迁、整体安置。生态经济实现大转型,以绿色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清洁能源产业为先导的生态工业、以湿地草原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追求的生态模式,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均有明显上升。生态城市融入大格局,白城现已成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水文明生态示范市”。生态建设的大格局,给白城带来了更大的收获,白城又进入到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市、“全国农业四大开发区”。

透过这些大数据大成果,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强劲春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春风,已经全面通透地染绿了2.6万平方公里白城大地;一个改天换地、涅槃再生的新白城,已经跨入了生态立市、富民强市的新时代。这一感受又平添了我们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定要深刻剖析揭示困窘白城昨天,痛彻饱受的生态之累;全面着实展现生机白城今天,艰辛斩获的生态之益;更要精准研深悟透撑起希望白城今天和明天,生生不息的生态之魂。

一、困窘白城——桎梏吉林西北部的生态困惑

白城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三省区结合部,松嫩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1954年设立吉林省白城子专员公署,历经多次区划调整,19938月撤地设市,现辖一区(洮北区)、两县(通榆县、镇赉县)、两市(洮南市、大安市),3个省级开发区(白城经济开发区、大安经济开发区、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史册记载的白城,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土地辽阔、湖泊遍野、林密草茂、粮丰畜旺,是闻名遐迩的“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生态之乡”;资源禀赋非常丰富:人均占有耕地、宜林地、草原、水域、芦苇面积均居全省第一,风力、光热资源十分充足。由于自然和人为多种因素影响,白城生态变得较为脆弱,一度产生了“进了洮南府,先吃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的苦痛民谣。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态滑坡的态势仍未得到遏制:雨水少了、风沙大了,干旱重了、盐碱地多了,水流小了浅了断了、草地林地湿地稀了秃了缩了。白城大地怎么了?令人困惑的生态环境,使白城陷入了十分困窘的发展境地。

(一)生态透支导致环境不断恶化

1.土地资源长期取予失衡,带来严重质量退化

白城地多本是好事,但地多往往导致人“懒”,耕作粗放、广种薄收,长期疏于对土地的养护和投入,甚至过度垦荒、恣意索取。到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低产农田面积较大;沙化土地不同程度加重,且仍以每年0.8%的速度递增;盐碱化土地面积达602万亩,超过土地总面积的1/5

2.水资源饱受“双重透支”,带来严重瓶颈制约

一重是“天”的透支,地处大兴安岭南麓片区所受极不公正的“屋檐效应”,使白城降雨(雪)量明显偏少,蒸发量明显偏大,均达1800毫米,是降水量的数倍之多。另一重是“人”的透支:“任性”开采、超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采补失衡;农业生产用水方式粗放落后,大水漫灌现象较为普遍,造成水资源大量浪费;对地表水开发利用投入不足,造成引留蓄滞能力明显偏低。水资源的“双重透支”,曾使全市8条河流7条连续12年断流,水面面积减少190万亩,700多个泡塘80%以上干涸。给农业生产带来的瓶颈制约更为突出,一些严重缺水的地方陷入“靠天吃饭”的告急状态。反映在湿地上变故更大,面积锐减2/3,令人焦虑不安。20世纪90年代,向海湿地两大事件令白城人“一喜一忧”。一喜:1992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参加世界环保大会,带去的唯一专题片就是《家在向海》,向海湿地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列为中国首批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六大湿地之一,并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定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白城人引以为豪的标志。一忧:20世纪90年代末的连年干旱,使向海湿地从36000公顷萎缩到3600公顷。国家防总、国家林业局、水利部紧急启动“引察入向”工程,急调8000万立方水,才缓解了向海湿地因“渴”变枯之急。

3.林草资源缺失珍惜保护,带来严重生态短板

造林绿化不同程度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营造轻管护、重采伐轻更新、重投入轻确权等问题,致使森林覆盖率和林木成活率长期严重偏低,一些毁林开荒、滥砍盗伐的严重地方,天然次生林被破坏殆尽,甚至出现了“光腚”村屯。草原受自然灾害、随意开荒、过度放牧、各种建设波及损害等因素影响,生产力和承载力严重下降。到1985年,草原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锐减605万亩,草原沙化、碱化、退化面积达1523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58.8%。林草资源的缺失退化,导致水土流失增多,防风固沙能力减弱,生态自我修复能力严重不足,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最高达到1596万亩,占幅员面积的40%,占吉林省荒漠化面积的70%。一些风沙灾害严重的地方,每年春耕甚至出现“三刮四种、沙进人退”的困窘。

(二)生态恶化导致贫困难以摆脱

1.农业产出水平低难提高

这一制约突出体现在“两难”上:一难是,农业生态大环境受损,短时期难恢复;另一难是,耕地质量退化,产出功能难实现。据改革开放初期两次专项普查,全市耕地有机质逐年递减,含量不足1%;全市粮食单产比全省平均水平低近50%。一些县份几个乡的粮食产量,还赶不上省内粮食大县一个乡的产量高。

2.农民收入水平低难增加

这一制约突出体现在:农业生态环境的脆弱,直接导致农民增收能力的脆弱。受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多数农民不仅靠种地增收难,想发展多种经营增收也较难。1978年,白城农村人均纯收入99元,在全省最低,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4%

3.县域财力水平低难支撑

由于白城贫困县份多(5个县市区3个国家贫困县、2个片区天窗县),大而稳定财源少,地方级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4%左右,难以支撑自身稳定和发展,长期依靠国家转移支付维系平衡运行。由于财力薄弱,除必保“吃饭财政”和“维稳财政”的必须支出外,只能对深度贫困地方和群众改善生态的紧急和重大支出,尽力筹措安排。

(三)生态贫困导致发展滞后尴尬

1.求发展难发展的痛楚与尴尬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贫困面的增大,成为严重影响白城形象品位和投资环境的一个明显短板,乃至影响白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障碍性因素。痛楚与尴尬突出聚焦在“一事、一人、一争”的3个痛点与难点上:“一事”,痛在对外招商引资上项目难。白城早就提出过重点培育基地型农业、资源型工业、打造特色“龙型”经济的发展方略,对外大力招商引资。尽管努力甚多,收效却难成正比,较长时间没有破开缺少域外大企业、大项目带动,大资金、大市场拉动的发展困局。“一人”,痛在引进域外人才、留住本地人才难。人往高处走,鸟往亮处飞。由于白城欠缺“发展高度”和“环境亮度”,不仅引进本地急需的域外人才比较少,而且本地培育输送的重点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的也比较少。缺少了“人才”的领军和支撑,许多方面的创新和发展,较长时间陷于迟滞。“一争”,痛在争取国家和省发展布局倾斜难。较长一个时期,尽管白城在国家和省制定重大发展计划的重要档期,都“跑省跑步”做了大量工作,但往往是“狼多肉少、强者先饱”。受这些因素影响制约,白城经济发展长期处在总量不大(全市GDP排在全省末位,5个县市区GDP也都排在全省末端)、结构不优、增长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不足的被动境地。由此,也逼得白城一些干部发出了“风沙干旱碱,谁干谁打脸”的怅惘和感叹!

2.反贫困返贫困的痛楚与尴尬

白城作为吉林省最典型的贫困地区,有一个与之相伴生的痛楚与尴尬,就是生态环境恶化区域深度贫困人口的扶贫脱贫工作长期处在“四多四大”的困窘之中,即:致贫环境成因多,改善难度大;扶贫资金投入多,见效难度大;脱贫功夫下得多,巩固难度大;返贫防控做得多,保障难度大。由此,白城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多年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3.强自立难自立的痛楚与尴尬

白城尽管发展困难多,精神长期不滑坡。市、县(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三个立足、三个努力”推进加快发展,谋求自强自立,即:立足开源节流过紧日子,努力减轻国家扶持压力;立足改革开放过活日子,努力增强自身发展动力;立足抢抓机遇过好日子,努力提升区域竞争实力。但令白城领导寝食难安的是,在地方财力不断增强的同时(2017年,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41.5亿元,比1993年撤地设市时增长16倍),各种刚性支出的口子和地方财政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在较长一个时段内,还离不开国家转移支付的扶持,还必须负重前行求发展。

二、生机白城——汗洒瀚海变绿洲的生态重塑

白城生态变化引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一个非常纠结的现实摆在了人们面前,即:白城最大的资源、优势和潜力是生态,白城最大的失落、短板和瓶颈也是生态。面对这一纠结现实,在攸关白城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白城人激发起了“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强烈追求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白城不断加大生态建设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力度,紧紧抓住构筑生态屏障、掌控生态命脉、强化生态主体、培育生态经济、严控生态污染5大任务,全力做好“绿、水、人、兴、保”五篇文章。特别是2016年以来,白城生态建设全面加大了“四个加快”力度,即:坚持统筹规划、系统实施,加快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坚持保护优先、标本兼治,加快推进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坚持融合互促、共建共赢,加快推进特色生态产业发展;坚持制度创新、文明共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上下凝心聚力,各方群策群力,用辛勤汗水重塑了白城良好生态,焕发了白城发展生机。

(一)构筑生态屏障,全力做好“绿”的文章

1.植树造林,以质量保数量,向提速实效要增绿

改革开放的1978年,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白城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拉开造林绿化大幕,40年间组织实施了“五大战役”,即:1978年至2000年开展的三北防护林一、二、三期工程;2001年至2010年开展的“十年绿化美化白城大地”活动;2010年至2013年开展的“举市三年大造林,加快治理荒漠化”活动;2013年至2015年开展的“三年再造百万林、建设西部大屏障”活动;2016年开展的“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针对白城土地贫瘠、干旱缺水、特别是一些地方人造林成活率低、“年年造林难见林”等突出问题,历届党委、政府突出把提升造林质量、确保造林实效当作首要任务。自上而下始终坚持严把“六关”、确保“六实”,即:严把规划质量关,确保标准可行着实(筑植树台、更换适合种植客土);严把整地质量关,确保多垦(全垦、带垦、穴垦)方式做实;严把苗木质量关,确保良种壮苗定实;严把栽植质量关,确保四不能栽(整地不合格、苗木不合格、天气久旱未雨、栽植人员技术不过关不能栽)夯实;严把管护质量关,确保两率(森林保存率、林木成活率)提升靠实;严把“林改”质量关,确保林权清晰落实(全市75个乡镇、884个行政村、94万人口参加林改,确权林地面积19.2万公顷,林业专业户和造林大户达1.1万户,造林4.67万公顷)。40年来,全市造林64.68万公顷,退耕还林5.84万公顷,林地面积由1978年的13.4万公顷提高到2018年的45.3万公顷;初步形成了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林围化、庭院林果化、道路林荫化、湿地景观化的生态建设格局;大部分农田得到有效庇护,流动、半流动沙丘得到巩固,荒漠化土地面积由106.5万公顷减少到69.5万公顷,彻底结束了“三刮四种”的历史,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白城市政府被国家绿委评为国土绿化突出贡献单位。

2.草原治理,以配套促修复,向植被长效要增绿

白城草原多为暗碱土,多年垦荒深翻和过载碾压造成大片光板盐碱地,给修复治理带来相当难度。破解此难,白城坚持出实“三拳”,着力抓好三类草原的恢复保护。(1)出实“组合拳”,着力抓好可修复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将围栏封育、深松补播、人工种草、飞播牧草、以建促保、退耕退牧还草等举措配套组合实施,提高植被覆盖度与优质牧草生产力,共完成综合治理草原172.7万亩。(2)出实“长拳”,着力抓好严重荒漠化草原长期人工封育。引进吉运公司、巨宝农业、大生集团等大企业,做长期规划、长期投资、用长效技术,实施“劲草一号”改良项目,种植碱茅、苜蓿、羊草、燕麦草等,对退化、碱化草场加以长期修复,现已完成封育治理102万亩。(3)出实“重拳”,着力抓好大片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保护。大安姜家甸草原是全国仅有的3大片天然羊草草场之一,也是吉林省最后一块连片大草原。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严重退化。为加快恢复这一珍贵草原,几十年来,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草场改良、天然羊草保护、牧草良种等8大工程项目,建设草原水利设施1344公顷,建成羊草草地示范区1218公顷。近些年,采草场牧草实现“两高一增”(高度、密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亩产干草大幅增加),成为国内草场改良生态治理的示范样板。

近年来,白城又依托蒙草集团的技术优势,集中推进草原连片整治,加快推动草原生态修复向高水平、专业化方向发展,力争把草原打造成白城的生态名片,成为全国草原风光的生态高地,让“到白城看草原”成为品牌。

3.湿地修复,以保湿促保护,向提升成效要增绿

坚持双管齐下,同步抓好湿地修复保护和湿地公园建设。(1)配套强化补水增湿,让“国宝”湿地“保值增值”。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乔治·阿其博先生当年考察向海时曾经盛赞:向海是全球不多的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中国的一块宝地,也是世界的一块宝地。为了使这一宝地重现生机、保值增值,实施了“引霍入向”“引洮入向”等补水工程,坚持引水增湿、退耕还湿、芦苇护湿、稻田补湿,以提、引、蓄、留等多种办法,累计为向海湿地补水3.5亿立方米。向海3.5万多公顷湿地得到有效恢复,达到近10年最好水平,又将美在天然的自然风貌和贵在原始的生态环境展现在人们面前。莫莫格湿地是吉林省最大的湿地保留地,湿地综合评价指数名列全省第一,白鹤停歇数量、时间名列世界第一,1997年列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为白城市另一块国宝湿地。前些年,莫莫格湿地因干旱缺水功能严重退化。为解这一燃眉之急,积极向上争取补水电费资金485万元,连续5年由白沙滩泵站向莫莫格湿地注水1亿立方米以上。结合原引嫩入莫渠系修缮、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百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为莫莫格湿地补水增湿。目前,莫莫格保护区核心区的水域面积达到了3.45万公顷,较2005年增加了30%6万公顷的苔草、小叶樟和芦苇得到恢复,在保护区繁殖栖息和迁徙的珍稀水禽丹顶鹤、白鹤等达到了198种、几十万只。2017年,莫莫格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国际湿地组织成员单位。据综合评估,白城现在80%以上湿地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水平。(2)执着再造生态园林,让湿地公园融入城市。将湿地引进城市,打造城市湿地公园,在湿地公园中享受现代生态文明生活,是白城人多年的健羡和追求。如今,在一些资源禀赋好的地方,已经变为现实。大安市濒临嫩江湾,利用资源优势“依江兴市”“以水兴城”,于1992年开发建设距城区仅1公里、规划面积2441公顷的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累计投资1.4亿元,构建了“一江相拥、五湖环抱”城市水系,打造出了水岛相间、水域贯通、原始野生植被相覆盖的城市湿地景观,共植树12万多株,重建湿地720公顷、恢复草本沼泽面积892公顷,恢复湖泊面积200公顷。现在,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泡沼密布、林草丛生、蒲苇繁茂、水鸟纷飞、鱼虾成群,原始生态景观秀美,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和人们康乐的港湾。镇赉县也濒临嫩江,但较长时期却有水过境,无水进城,生态脆弱,贫困出名。《吉林日报》曾就此刊发《吉林西北角的困惑》述评。2002年,镇赉启动了南湖生态公园改造建设工程,经过5年努力,打造了吉林省第一个城市湿地公园。2008年镇赉南湖生态园被评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随后,又统筹规划建设了县域周边湿地泡沼连接应急、造林绿化、休闲广场等系列配套工程,于2013年打造了镇赉环城国家湿地公园。2016年,又成功将嫩江水注入南湖公园。现在,总面积2785公顷的镇赉环城国家湿地公园物种丰富,各类植物300多种,动物200多种,白鹤、丹顶鹤、白头鹤、白瑟鹭、大天鹅、鸳鸯等国家Ⅰ、Ⅱ级保护鸟类经常栖居聚集于此。镇赉县也由此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园林城市。时隔30年,《吉林日报》又刊发《忽如一夜春风、绿满边陲小镇》专文,高度评价镇赉县完成了由贫困而闻名,到以文明而闻名的质的转变。

作为严重缺水的城市,白城多年来有两个痴情的梦:一个是,把境内不断流的嫩江水引进白城,让工农业发展和城市用水安全更有保证;另一个是,不敢奢侈建湿地公园,也要打造一个生态新区,建设一座生态公园,给城市注上“绿色生态册”,让百姓共享“绿色生态果”。2005年至2011年,在国家和省的鼎力支持下,总投资23.67亿元,完成投资19.72亿元,总长150多公里的引嫩入白供水工程主体工程完成并发挥效益,不仅为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白城发电公司等一批用水大企业,及新引进即将投产的梅花集团30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解决了工业用水安全保障问题,也解决了全省9个市(州)唯有白城没有大江大河地表水供给问题,圆了首个梦。水源引进城,2012年,白城开始圆第二个梦,大力度建设生态新区。经过6年的开发建设,白城生态新区现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市民服务中心、科文中心、九年制学校等一批公益项目;完成商贸、健康、文化、旅游等一批产业项目;引进碧桂园大面积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高、中端住宅;集中配套建设了较高标准的棚户区改造回迁区;还新建了长庆街和丽江路两座公铁立交桥,实现了新区与老城全面畅通、深度融合;新区绿化、美化很有特色和档次,公共绿地面积达1.55平方千米,成为省内一流、国内上游的多功能、高品位崭新绿色新区。新建的鹤鸣湖生态公园,总面积93公顷,水体面积45公顷,结束了白城在9个市(州)中唯一市区没有河流与湖泊的历史,完成了几代人把水引进市区的多年夙愿。以“一湖(鹤鸣湖)、三岛(欧式风情商业体验岛、湖心生态群岛、绿化景观岛)、九桥、一心(约7万平方米的城市庆典广场)、多点(环绕鹤鸣湖的多个重要景观广场节点)”,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娱乐、游览观赏、全民健身的理想之地。

白城大地“绿”起来,催生绿色田园倏忽多起来,如同一颗颗明珠遍撒原野,美不胜收,心驰神往;促发“瀚海”老农感奋地叫起来:旱魔,别再逞能;风沙,别再逞凶;连年丰收,我们已夺在手中!激越市民百姓高兴地唱起来:绿色草原有一颗星,大沁塔拉(白城南域大沁塔拉草原)有座美丽的城,仙鹤绕你展翅飞,一城欢歌一城情。

(二)掌控生态命脉,全力做好“水”的文章

1.合理开发用好地下水,最大力度掌控采水底线、节水红线、补水生命线

白城地下水资源原本比较丰富,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滥采、超采严重,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成为十分宝贵和日益紧张的资源。几十年来,白城高度重视地下水资源,始终掌控“三线”采水用水。掌控采水底线,就是严格控制采水总量,严禁超采水、超水系采水,绝不允许开采第三系水。凡是超采地下水的,都予以严重处罚,使超采现象得到有效制止。近几年,受玉米价格下降影响,一些农民要将旱田改为水田。为保护地下水资源,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严格亮起“红灯”:凡是水资源不充沛的地方、凡是地下水接近或超过超采值的地方,一律不允许“旱改水”,有力制止了灌溉失控现象发生。掌控节水红线,就是遏制农业生产的大水漫灌。强力推广微喷、滴灌、小白龙、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灌溉方式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节水灌溉的根本转变;农民用水观念实现了从滥用水、浪费水,到节约水、珍惜水的根本转变。掌控补水生命线,就是把补水平衡作为取水、用水的严格要求,做到用水必须保证补水、补水必须保证到位。近年来,白城要求各用水部门(单位)必须有补水规划、有补水措施、有补水项目,确保补水有效落实,先后实施了4项重点补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采补平衡问题。

2.多措并举用好地表水,最大力度掌控以引增用、以蓄保用、以排安用、以连通持用

强化水资源科学调度,在“引、蓄、排、连通”上下足功夫,留住雨水、留滞洪水、引用江河水、连通泡塘水,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以引增用:抓好嫩江、洮儿河、霍林河、二龙涛河的开发利用,重点实施引嫩入白、大安灌区等引水项目,增加用水水源。以蓄保用:兴建大型水库,增强过境江河水、洪水蓄滞利用能力,重点建好月亮湖、团结水库、盐铺水库、洮儿河灌区等蓄水工程,改水患为水利,变行洪为蓄洪。以排安用:加强域内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城市排涝工程等建设,抓好洮儿河治理工程、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嫩江干流治理工程、月亮泡蓄滞洪区建设,构建防洪减灾体系。以连通持用:从2013年开始,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依托自然河湖水系和已建重大工程水利设施,建成引得进、蓄得住、排得出“三条黄金”水道,连通松花江、嫩江、洮儿河和霍林河,采取提水、引水、分水的方式,将各河段汛期的富余洪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湖泊和湿地中。现已连通124个泡塘,新增蓄水能力6亿立方米,改善和恢复湿地面积640平方公里,恢复草原、芦苇面积105万亩,基本恢复到256万亩历史最大水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科学合理利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保障,河湖连通使全市地下水位明显提升,约1.5万眼农田井恢复灌溉能力,增加农田灌溉水量近5.5亿立方米,粮食生产能力跃上百亿斤台阶,畜禽饲养总量实现“四连增”,5个县(市、区)均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20156月,全省重点项目大联检对白城河湖连通工程成效给予高度评价:不看难以置信、看后超出想象。巴音朝鲁书记即兴赋诗赞叹:“河湖连通水丰沛,鹤飞羊欢生态归,花鲜荷青沃野风,西部美景令人醉。”

白城是一片有水则兴、则秀、则灵的神奇土地。白城水丰了,带来了“一破、三多、两惊奇”的神奇功效。“一破”,即:白城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城市发展的“水”瓶颈得到初步破解,形成了采、供、用、蓄、补良性循环。“三多”,即:特色水产品多了,2015年,月亮湖冬捕创单网40多万斤历史纪录,嫩江、洮儿河、月亮湖、哈尔淖等主要水系的特色有机鱼连年盛产,畅销国内外,连多年难见的桂鱼、鳇鱼、鲟鱼也上了“梁子”,满足了人们被吊起的胃口;休闲憩息处多了,勃兴的河湖沟汊、水库泡塘和滩涂草甸,给人们踏青春游、垂钓野炊、休闲娱乐提供了更多的好去处;旅游观光客多了,白城草原湿地游的老品牌焕发新生机,旅游产业与周边地区建立大联盟,拓开新天地。“两惊奇”,一惊奇是:白城憾失多年的生物多样性回来了。在茂密草原、林地深处和丰水泡塘周边,多种类型湿地、沼泽、灌丛、蒲苇和田园,交替显现、恢复明显,一些多年消失的稀有珍禽、少见草木和难得景象,不时饱人以眼福、给人以惊喜。另一惊奇是:白城被差异多年的“老标识”不见了。多年未来白城的外地人或未回白城的家乡人,过去区分白城与长春农安和松原地区有一个生态“老标识”,乘火车、汽车从长春省城来西部白城,不用看界碑标识,只要春看苗情冬看田垄:春季,田野苗齐苗全苗壮的,定是长春所辖的农安,稍逊一筹的,定是松原,苗虽较齐全,但却明显偏弱的,定是白城;冬季,四野田垄积雪多、近乎全覆盖的,定是长春所辖的农安,稍逊一筹的,定是松原,田垄雪很少、几近全裸露的,定是白城。如今,白城“水”文章做得好,“水情涨”“雨情升”,这一“老标识”再也不灵了。

(三)强化生态主体,全力做好“人”的文章

1.清醒脑子,把白城必须绿色发展才有希望理念扎实植入人心

囿于多年贫困欠发达,白城干部群众比之其他地区,有着更为强烈摆脱现状的急切心态。受此影响,对生态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模糊认识、畏难情绪和厌战心理。主要是:搞生态是慢功夫,周期长、效益差;白城生态受损多、短板多,修复改善既缺财力又缺物力;生态建设年年抓、四季搞,精力投放多,实际收效差。针对这一实际,白城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扎实深入地开展了“三个深化”专题宣传教育,即:深化新白城市情认识专题宣传教育,深化新时代发展要求专题宣传教育,深化新发展理念专题宣传教育。市委书记庞庆波在全市生态保护与建设动员大会上亲自作专题宣传教育主讲,明确提出:白城是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主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白城推进绿色发展、厚植发展优势、建设美丽白城的迫切需要。白城必须抓住自上而下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好机遇,下大气力把生态环境保护好、建设好,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全市上下现已形成3个强烈共识,即:绿色是老白城曾经消退的底色,白城发展要“固本”,必须持续补足消退的底色,夯实底蕴、厚积底气;绿色是新白城着力打造的特色,白城发展要“出彩”,必须加快做足自己的特色,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绿色是新时代的“流行色”,白城发展要“争流”,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抢先跨上绿色发展快车道。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和绿色发展观念的确立,换来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排除万难、改善生态的积极自觉行动。洮南市北部半山区坚持治山不停步、改善生态大受益的生动事例,就是一个特别有力的注脚。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区域连年干旱、水源枯竭、生态退化,给10个乡镇十几万百姓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困难,滋生了一首苦痛的民谣:昂岱山、敖牛山(两座主山)山山都是秃荒山,树难栽活雨难求,“靠天吃饭”到何年!20世纪90年代末,洮南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和两年栽植实验,决定以种植耐旱耐寒、生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山杏为主攻方向,在全市实施“万人治理千山、建设百万亩山杏基地”工程。全县3000多名机关干部和当地7000多名农民积极响应号召,坚持连续多年上山造杏林、精心育杏林、常年管杏林。近几年,当地干部群又掀起新一轮造林治山热潮,现已基本完成百万亩造林任务,彻底固了水土流失本、扎下生态改善根。治山前,这一区域降雨量年均不到200毫米,山杏基地建成后,年均降雨量均在400500毫米以上,根本改变了当地百姓生存、生产、生活、生态的“四生”状况。许多干部群众反映:前些年每到雨季,“站在山上看云彩,片片云彩都白来”,现在是,“看到云彩云相聚,片片云彩都带雨”。过去的那首苦痛老民谣,如今已被一首幸福新民谣所取代:昂岱山、敖牛山,山山都是杏花山,杏花带来杏花雨,花雨带来米粮川。

2.树好旗子,用先进典型引领带动生态建设

白城历届党委、政府特别重视发挥生态建设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先后树立起上百个单位和个人,集中体现在7个方面:科技人员致力科研,攻克生态治理难题;基层组织百折不挠,带领群众改天换地;一线干部扎根基层,苦干实干改善生态;各界人士不惧风险、不吝投资,坚持改造退化草原和荒山秃岭;有志青年不畏艰难、不为外惑,坚决投身改造生态事业;家族宗亲代代传承,矢志不渝改变家乡生态面貌;落户白城域外企业,加大生态环保投资,积极支持当地改善生态环境。白城林科院高级教授、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志明,持续用30年时间,潜心研究培育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适合“三北”地区大面积推广、更快更好成林的“白城杨”系列树种,从根本上改变了白城大地几十年“小老树”一贯制的尴尬局面。现已推广种植700多万亩,增产木材价值16亿元。白城市委、市政府大张旗鼓宣传他的奉献精神和先进事迹,在广大科技人员中掀起学习热潮,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通榆县兴隆山地处与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接壤的“风沙口”,沙包连片,两灾(风灾旱灾)连年。为加快摆脱灾害威胁,兴隆山镇以变兴隆山为“兴绿山”为目标,实施了“三林、四全”总体战。“三林”,即:镇村干部坚持带头挂牌营造示范林,每村每年2公顷;全镇农民户均营造1公顷养老保险林,确保10年之内收入10万元以上(按每棵树价值100元计算);所有沙包公开竞包都造林,谁造谁有,一包50年不变。“四全”,即:全镇造林、全程管护、全民参与、全部受益。10余年间,全镇每年造林递增800公顷以上,造林质量标准、抚育管理水平和林木成活率全市最高。全镇林地面积现已达到2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兴隆山变成“兴绿山”就“火”了,“火”起来的“兴绿山”,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金银山”:先是县城先富起来的各方人士竞相涌入,投资兴业,不仅带来了许多资金项目,还带来了大量就业商机;接着县城和周边地区众多享受生态环境、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年人和青年人也来了,不仅带来了众多孩子和家族亲友,还带来了对住房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更为可喜的是,许多域外知名企业和客商也带着资金、项目来了,在更多领域、更宽跨度和更高层次,构建起了经贸大商圈、大网络。“绿”起来“火”起来的兴隆山,发展需求增大了、提升了,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供给侧改革和服务全面跟进、全力保障:6万平方米较高标准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公共基础设施齐全配套;全县一流的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文体娱乐中心应运而生;各类人才引进配置一应到位。兴隆山由此开了吉林省贫困乡镇,靠绿色发展实现较高水平城镇化和美丽乡村的先河。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其乐融融,来这里的人们羡慕不已。白城市委、市政府对这一典型高度重视,2013年在兴隆山镇专门召开了有市、县两级和新农村建设党政主要领导和重点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对全面提高造林绿化水平,加快白城绿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

3.压实担子,靠逐级强化责任担当更好推进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一项浩大繁重的系统工程。白城市坚持自上而下靠实责任、压实担子、扎实推进。(1)带头压实各级领导破解重大生态建设难题的担子,坚持党政同责,亲力亲为。白城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枯水期,干旱加剧,地下水位下降,抗旱保苗难题,成为直接危及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关键问题。市委、市政府迎难而上,决定将抗旱水源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要求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党政“主官”,必须当好“打井书记”和“打井市(县、乡)长。”5年间,各级党政领导坚持亲自指导规划布局、部署重点任务、协调重大事项、督导重要环节。共打出农田井7.27万眼,解决了800多万亩易旱地抗旱水源问题。随后,三级党政主要领导又带头当好“节水书记”和“节水市(县、乡)长”,全市实现了旱期全程保苗、苗期全程灌溉,高产稳产农田大幅增加,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安全保障,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近3年来,面向保障生态建设的迫切要求,白城市党政主要领导突出把改善水生态、破解水“瓶颈”、保障水资源这项重大系统工程亲自抓在手上,总体思路和创新实践都实现了突破:在全市上下树立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大生态观,坚持以水造林、育草、保湿,又通过森林、草原、湿地涵养水源,打造水、林、草、湿互为补充、互相依托的生态耦合系统;科学谋划地下水库、区域水循环系统工程,加快破解水“瓶颈”;带头落实“河长制”,亲自组织实施和督导落实“河湖连通”工程,推动“水文章”越做越大、越有成效。(2)重点压实各级主管部门推进重大生态建设工程的担子,激励干事创业、担当有为。要求各级主管部门谋划重大工程必须做到“三个到位”,即:深入调研论证到位、上下沟通协调到位、可行规划方案到位。推进落实重大生态工程,必须做到“三个最大限度”,即:最大限度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最大限度破解重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保证工程进度和质量。造林资金不足长期影响白城绿化。市、县(市、区)两级林业部门想尽办法筹措资金。近几年来,严厉开展林地清收还林活动,不仅清理回收流失林地9.27万公顷、还林6.57万公顷,还得到省林业厅还林补助资金2亿多元。争取省林业厅重点支持西部白城绿化,相继出台20条、15条优惠政策,给予白城1.4亿多元人民币的日援项目贷款,500万元的荒漠化治理资金。还在省林业厅的配合支持下,通过向域内外有识之士开展直接造林和捐资捐物等募集活动,筹措资金1亿多元。这些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白城造林绿化规划的顺利实施。(3)全面压实城乡基层兼职队伍(机构)加强生态环保监管的担子,确保重心下移、合力作为。白城近几年突出加强了城市执法管理和生态环境监管两支队伍建设。城管执法队伍由2016年的124人,增加到2018年的2368人,成为一支“兵强马壮”的大队伍。全市乡镇(街道)都成立了环保监督所,村(社区)都成立了环保监督站,实现了生态环境监督全覆盖。同时,全面加强了城市公益岗位、农村护林员、环境卫生保洁员等队伍的力量。投入必须有产出,监管必须出效益。白城市向这些专兼职队伍明确交待了增加人力、财力,要的是监管给力的初衷,严肃提出了“三抓三管、管出三新”的高标准、严要求,即:敢抓敢管,管出过硬新队伍;严抓严管,管出城市新规矩;善抓善管,管出文明新风尚。各支队伍忠诚履职,所有管员全力发威,全市生态环境监管工作构建起“六个无处不在”的强有力监管格局,发生了“四个前所未有”的根本性重大变化,收获了3个最过硬、最经得起各方评估检验、带有城市发展历史阶段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六个无处不在”的强有力监管格局是:全市城乡无处不在的身影昭示监管、无处不在的眼睛盯着监管、无处不在的阵地支持监管、无处不在的宣传促进监管、无处不在的力量强化监管、无处不在的执法保障监管。“四个前所未有”的根本性重大变化是:白城过去立了多年但却没有坚挺立起来的一些城管规矩(如,严禁乱摆摊点、乱停放车辆等市容乱象),现在真的坚挺、常年性的立起来了;过去强了多年但却没有扎实强起来的一些环境薄弱区域(如,城乡结合部、路边贸易市场、批发市场“脏乱差”),现在真的扎实、全面性的强起来了;过去治了多年但却难以根治的一些城市顽疾(如,城市“牛皮癣”、小广告、野广告等),现在真的彻底性根治了;过去培育了多年但却没有牢固培育起来的一些文明习惯和风尚(如,不随地吐痰、不乱丢果皮纸屑、不践踏草坪、不攀折花枝等),现在真的牢固、全面性的培育起来了。3个带有城市发展历史阶段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是:白城市区卫生常年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保洁管理,真干净;市区公共绿地、广场、道路两侧景观绿化带,常年智能化监管、专业化抚育,真优美;市区新建造型各异的漂亮公厕,24小时专人保洁,比家庭卫生间都干净,真称心。这“三真”,全面经得起随机抽查、突击检查、各方踏查。

(四)培育生态经济,全力做好“兴”的文章

坚持把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当作推进白城走出困窘、崛起振兴的治本之策和根本出路。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在加快拓宽白城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径、培育壮大白城生态经济新产业、新模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效。

1.增田增绿又增收的水稻种养产业新模式跃升全省排头

增田:白城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盐碱地种稻和“以稻治碱”工作。试验成功后,结合实施国土整理、抗旱水源、兴修灌区、退化草原开发利用等工程,逐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目前全市水田面积已达280万亩,成为全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市。增绿:融入生物共生原理,在稻田种养殖。稻田养殖的鱼、蟹、鸭等对农药十分敏感,又具有增肥、除害、除草的效果,化肥和农药用量平均减少20%40%,成为生产绿色、有机稻谷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通过田埂加高、加固,开挖鱼沟,起到抗旱保水、调节气候的作用,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增收:全市稻田养殖现已发展到20多万亩,占全省的一半左右。稻田养殖蟹(鱼)后,不仅每亩收获15公斤左右水产品,水产品增收3001500元,还促进了水稻增产,较水稻单作增产7%10%,构建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渔共赢”的发展新模式。目前,白城正在统筹打造“白城弱碱大米”品牌,并已在省内外打开广阔市场。

2.养地养草又养生的燕麦新产业蓄势强劲

白城种植燕麦“三养”新产业有“三最”。即,长线养地最合算:燕麦能够吸取盐分,生物修复盐碱地,长期种植燕麦能够把盐碱地或退化草原改造成耕地,目前,白城正以燕麦草、“劲草一号”种植为主抓手,辅之以盐碱地生物修复工程,争取五年内全市盐碱地得到基本恢复,力争总面积达到1000万亩;兴牧增草最高产:每公顷可收获燕麦秸秆4吨左右,相当于8公顷草原的产草量,既有利于发展畜牧业,更加有利于草原休养生息;养生开发路最宽,主要体现在独有的明显科技优势上:白城有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市农业科学院院长任长忠和一支专业科研团队;有十几项国内领先和世界级的科研成果,实现了我国燕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有填补国际北纬45度地区空白的燕麦一年双季双熟的栽培创新技术和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解决了种植燕麦产量和效益相对偏低的关键问题。把握这“三最”,白城市近几年突出加大了发展燕麦新产业的力度:确定了以研发创新大众化、高附加值、低血糖生产指数(GI)的燕麦新品为重点,以开发多重食用药用燕麦系列品牌产品为主攻方向,以把白城打造成“东方燕麦之都”为目标的发展规划;与世界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起合作开发关系;几个有规模、有背景的大项目正在洽谈推进中。20186月,国家燕麦荞麦营养加工产业发展学术交流暨现场考察会议在白城召开,多个国家和地区表示强烈的合作意向。

3.避灾集约又高效的设施园艺产业已具规模

白城充分利用光照足、积温高、昼夜温差大的特殊优势和蔬菜瓜果生产有较好基础的有利条件,近几年突出加快了以棚膜经济为重点的设施园艺产业发展:以5个县(市、区)城镇郊区为中心,建立城市绿色蔬菜供应基地和优质瓜果产业示范区;在境内主要公路沿线集中发展棚膜经济,建设6万亩棚膜经济产业带;在条件好、特色强的乡镇,打造一批优质高产无公害棚膜经济示范园区。现在,全市棚膜面积已发展到13.8万亩,2017年全市棚膜经济实现产值21亿元,成为农民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棚膜经济大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农业生产避灾集约高效三大问题,即:棚膜覆盖实现了避灾,解决了干旱制约问题;规模化园区集成应用农业新技术形成集约化生产,解决了降低成本问题;“一亩园十亩田”的高效轮种模式,解决了增加收入问题。目前,全市规模化园区166个,面积达3.5万亩,占总量的22%,重点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品牌、扩规模,认证了绿色、有机、无公害等“三品一标”产品64个。白城香瓜、洮北“雪寒”韭菜、洮南“福顺”草莓、大安“太山”黄菇娘、镇赉“杏花村”大葱等一大批特色优质菜蔬,已成为设施园艺产业中的知名品牌,产品畅销省内外10多个城市。

4.绿色环保又循环的全产业链经济新模式成长正劲

近些年,白城生态环境变好了,引来的大企业、大资金、大项目也逐年增多,吉林雏鹰农贸公司4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项目、飞鹤乳业50万只奶山羊建设项目、吉运农牧业15万头牛生态农牧业产业园区项目、梅花集团3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等一批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的全产业链模式的企业相继落户白城,企业转型升级、经济提质增效,不断带来新引擎、注入新动能。2017年落户通榆的吉林省吉运农牧业有限公司,启动实施了总投资65亿元、15万头肉牛的生态农业产业园、50万亩生态草种植项目。该项目涵盖了饲草种植、肉牛繁育、屠宰加工、肥料生产、光伏发电、观光旅游等领域,着力打造草畜结合、循环发展的生态肉牛养殖新模式。尤其是化废为宝,循环发展几近极致:对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用牛粪生产沼气,沼渣生产有机肥;有机肥用于苜蓿草、青贮饲料种植基地施肥;种植基地生产的绿色有机青贮饲料及苜蓿草饲喂肉牛;实现绿色生态种植、养殖,形成较完整的循环生态产业链。总投资100亿元的梅花集团300万吨玉米深加工项目,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对味精生产线进行电、汽、合成氨、硫酸等能源和大宗辅料综合配套。生产基地均配套独立的供热站,在发电的同时,向生产车间供热,从而实现热能的充分利用,发挥热电联产的优势;利用硫酸生产中产生的热量发电并生产蒸汽供其他生产环节使用;直接利用供热站的动力生产液氨,降低液氨生产成本;利用味精生产中排放的高浓度废水提取蛋白,生产有机肥;对生产过程中的残渣废液边角料进行综合利用,制造出玉米浆、玉米胚芽、饲料蛋白等一系列联副产品,使资源得到了最大化利用。等项目全部建成,届时白城将由传统黄金玉米带,变为现代黄金玉米精深加工区,最大宗农产品将实现最大化深加工,并将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上,实现里程碑式的历史性突破。

5.装备制造与资源开发利用相促进的清洁能源新产业前景广阔

白城是东北地区风能资源最具开发潜力的地区,过去老天给白城的是风灾,如今白城乘风而上新能源,让风灾变为风财。白城上风电,坐的是“大型风电基地胎”,打的是装备制造与风场开发组合拳。起步就把发展风电装备制造业、延伸风电产业链作为重中之重,通过近些年的招商引资和资源开发,相继引进了华锐科技、中材科技、三一电气、国电通力等13户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基本形成了涵盖主机、叶片、导流罩、塔筒等全产业链产品的风机制造装备产业。目前,年产风机能力达到317.5万千瓦、年产风机塔筒能力达到1550台套、年产风机叶片能力达到3000套。与引进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相同步,近些年,华能、大唐、国电、国家电投、中电投、华电、中广核等17户国内外知名的电力龙头企业也纷纷入驻白城。截至2017年年末,共开发建设53个风电场,风电并网装机333.5万千瓦。到“十三五”末期,力争实现装机总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的的大型风电基地发展目标。为保证这一目标变为现实,白城同步着力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个是,着力打通外送通道,解决输出“瓶颈”。20182月,通榆瞻榆(昌盛)500千伏开关站项目(扎鲁特旗至青州特高压输出线路重要组成部分)提前5个月全面投产运行,有效缓解了吉林西部弃风窝电问题。以白城为起点的第二条特高压通道的建设,也已列入市政府与省电力公司“十三五”合作协议。另一个是,着力发展高载能产业,提高消纳比重。立足在全国全省率先建成风电本地消纳示范区,目前,一批较大规模和较高科技含量的高载能项目,正在招商对接和向上争取之中。同时,白城在全国推出了首批火电灵活性改造试点项目——热电解耦,现已为几个县(市、区)、几十个小区,通过风能转化为电能、电能转化为热能,实现了电供热电采暖。这一项目的实施,不仅消纳了大量风电,而且通过风火替代,现在每年可节约标煤7万吨,实现烟尘排减55吨,二氧化硫减排909吨,氮氧化物排放量606吨,开辟了清洁能源供热新模式。全市使用本地风电,实行电供热、电采暖,结合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城内换电站和充电桩,以及推广使用风光互补路灯,在大型主题公园、学校、医院等公共基础设施推广采用地源热泵采暖,消纳本地风电的潜力会越来越大。风电先行做大,白城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生物质资源优势,发展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的步伐也明显加快。继镇赉众合一期3万千瓦生物质燃料热电联产项目后,大安安广、洮北华大、通榆善能三个生物质热点联产项目预计在2019年年底全部投产,届时白城市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将达15万千瓦。总投资2.6亿元,日处理生活垃圾700吨,年售电量8176万千瓦时的洮北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也将在2018年年底建成。光伏发电在已并网74.7万千瓦的基础上,又有了大突破。20184月,白城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成为国家能源局在东北地区唯一批准的优选基地,标志着白城门类齐全的清洁能源新产业全面实现新飞跃。

白城生态经济的全面发育,有力带动了全市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质量提升。以清洁能源、绿色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等产业为主体的生态工业体系初步建立;生态农业开始迈入绿色特色交相辉映、一二三产业紧密融合、高效集约渐入佳境的新阶段;趟出了用项目载体、企业模式、生态理念谋划和推动发展的新路子;打造“中国特色杂粮之城”、生态牧业基地等特色品牌,创建全国食源性食品安全生产基地结出了新硕果;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进一步丰富提升,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整个白城经济全面增强了新动能,朝着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加快转化,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互融互促的方向和目标,迈出了更加铿锵有力的坚实步伐。

(五)严控生态污染,全力做好“保”的文章

李明伟市长对此态度非常坚决:白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但生态保护不能走在后面,必须坚持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全力保护好白城的碧水蓝天、空气净土。

1.严格把住环境准入关

一直以来招商引资上项目,是白城发展的首要之策和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环境准入首当其冲、至关重要,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也时有担忧、不甚托底。就此,市委书记庞庆波多次在市委常委会和招商引资项目调度会上强调: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都要严格把住环境准入关,项目再好,白城再难,也不能上重污染项目,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上,绝没有软环境。这一决绝的态度和严厉的“令箭”,成为白城招商引资上项目的一个根本遵循和取舍门槛。对环保要求高、投资大、规模大,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也大的项目,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坚持紧盯不放,凡是达不到节能减排要求的,坚决叫停整改,绝不姑息迁就。近几年,全市没有发生因“长官意志任性”和环保把关不严,导致有污染项目放行落地的现象和问题。

2.扎实打好打赢蓝天保卫战

对煤烟型污染进行“大改造、中整合、小淘汰”,全市燃煤电厂分别实施了脱硫、脱硝、除尘专项改造,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吉电股份白城发电公司在全省率先启动完成了超低排放工程。市区19家供热企业有15家并入白城龙华电厂和吉电股份白城发电公司,实现热电联产,整合供热面积1210万平方米。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淘汰燃煤小锅炉462台,其中市区淘汰262台,近期即可全部淘汰。统筹推进机动车尾气治理和“抑扬尘”治理,严禁超排、“乱扬”,稳步提升空气环境质量。2017年,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达327天,占比92.9%PM102016年下降26.7%PM2.52016年下降35.4%

3.扎实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重点抓好嫩江、洮儿河等重点流域、重点水域水质,协同推进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控、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十二五”期间,白城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完成率为82.5%,完成省目标任务。2015年以来,境内嫩江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Ⅲ类水体标准。全市建成6个污水处理厂,并实施了扩能改造。辖区内7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4.扎实打好打赢黑土保卫战

近年来,白城坚持以严格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强化畜禽粪污治理为重点,全面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和综合保护力度。加强沙化土地修复、盐碱地治理和黑土地保护,不断扩大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性耕作示范县。全市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162万亩,秸秆还田超过100万吨,测土配方施肥应用面积949万亩。2018年,全市化肥、农药、除草剂施用量同比分别减少9.7%7%2%。洮南金塔辣椒基地、大安香瓜农业科技示范场、镇赉嫩江湾米业、通榆鹤乡米业、洮北吉林油田洮儿河农场等上百个生产基地先后被认证为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三、希望白城——催生绿野成沃野的生态之魂

“生态兴则文明兴”,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著名论断,在白城生态建设和整体发展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和全面验证。如今,艰辛重塑的白城大地,百草奋兴的绿野沃野,已经成为孕育白城崛起振兴的希望之野、圆梦之野。而深深植根在白城大地上的生态之魂,则是白城市委、市政府和各级领导长久放在心上、常年扛在肩上、常态抓在手上的“生态三题”。

(一)一以贯之的发展主题

1954年设立吉林省白城子专员公署以来,白城历届党委、政府(行署,下同)坚持面对白城“三个特殊”,始终咬定“三个第一”的根本初衷。即:坚持面对白城特殊区位,始终把遏制生态退化当作义不容辞的第一挑战;坚持面对白城特殊区情,始终把生态修复治理当作摆脱贫困的第一要务;坚持面对白城特殊责任,始终把打造良好生态当作镇守一域的第一职守。白城作为吉林省西北部的重要门户,担负着为省内中、东部地区构筑生态屏障的特殊责任。几十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都为此殚精竭虑,“强基固垒”。实践中,相继总结推出了流动半流动沙丘、盐碱地、半山区、栗钙土(白干土)区、退化林分、“生态草”等七种吉林西部荒漠化治理模式,有效地阻止了风沙大面积向吉林省中、东部地区侵蚀的脚步。

201511月,全国百名优秀县(市)委书记庞庆波调任白城市委书记后,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审视度势,在白城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所作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建设吉林西部生态经济区,突出抓好生态环境、生态扶贫、生态经济、生态城市“四个重点”,加快推动白城新一轮振兴发展。为了更加突出、更好坚持生态建设这一发展主题,白城市委、市政府组织力量,下大力气研究制定《白城市生态保护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在全市统筹实施“四大生态工程”(河湖连通、湿地修复、草原治理、造林绿化)、扎实开展“三大环境保护行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加快建设“五大生态产业基地”(湿地产业、草食畜牧产业、特色林果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战略任务,系统构建“两大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生态建设制度体系和生态保护法制体系)。这“四项重点”的确立和实施,把白城生态建设推进到全业融合、全民参与、全力打造、全面推进的发展新阶段。

(二)造福一方的民生命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白城贫困欠发达,这方水土养这方人非常不易。由此,白城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保护改造建设好足下的这方热土,当作恪守为民情怀、忠诚为民担当、长久为民造福的根本命题。市委书记庞庆波在白城市第六次党代会上作出了“努力让全市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的庄严承诺。践行这一承诺,着力抓好生态扶贫和老城改造这两件急民需、解民困、暖民心的大事。

抓生态扶贫,庞庆波书记带头带领有关部门沉下去,迎着难题精准想实招、谋实策,亲自抓点精准探实路、求实效,在精准务实、取得“真经”的基础上,在全市大力推行了以促进“三个融入”、抓好“四类项目”、实施“八大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新模式。促进“三个融入”,即: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扶贫、融入共享共建、融入社会治理,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协调并重、融合共进。抓好“四类项目”,即:“主推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贫困户”2种产业扶贫模式,全力抓好庭院经济、光伏扶贫、“抗旱水源井+柴改电”、电商扶贫等4类生态扶贫项目,确保发展可持续、脱贫有保障。实施“八大工程”,即:解决好贫困村危房改造、围墙大门改造、道路建设、绿化美化、给排水、环境卫生、公共服务设施、村容村貌,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经过两年多的大检验,这一新模式取得了大成效,贫困群众获得了大收益,脱贫攻坚战赢得了大进展。到2018年年底,计划3.9万人脱贫、233个贫困村退出、洮南镇赉2个县(市、区)摘帽。到2020年,全市实现整体脱贫,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白城撤地设市较晚,现主城区是在原白城市(1958年设市,现洮北区)格局上拓建的。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剧增,老城区功能严重滞后的弊端日益凸显,人民群众要求综合改造提升的期盼日益强烈,突出聚焦在“四多、四个严重不足”上,即:基础设施欠账多,承载能力严重不足(市区街路破损严重、道路梗阻拥堵严重、地下管网老化严重);颜值欠佳违建多,品质魅力严重不足(市区面貌老旧滞后,各种遗留违建随处可见);公共服务缺陷多,市民需求严重不足(市区广场绿地少、建设标准低、公共休闲空间不足,居民小区物业弃管严重,文化体育设施缺乏);城市管理诟病多,到位监管严重不足(市区环境卫生差、管理秩序乱、各种不文明现象多)。2016年,白城市委、市政府把老城改造当作最大的民生工程,抓住海绵城市的宝贵机遇,在38平方公里老城区,全面展开了有史以来投资最多、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涉及面最广的整体改造提升工程。经过全市上下的全力奋战,交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单。老城改造累计投入68亿元,实施海绵城市、管廊建设等16469个重点项目,改造主要街路48条、改造全部老旧小区172个,累计拆除违建18多万平方米。海绵城市的建设,通过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完善了城市雨水综合管理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内涝、小区积水、污雨同流等突出民生问题,同步增加了城市绿地,改善了人居环境。城区绿化新栽植树木25.2万株,花卉85.3万平方米,草坪23.4万平方米,引进20余种高端乔灌木;所有广场、公园都增加了绿地面积,打造了丰富多元的绿化景观;完善了各种体育健身器材和公共休闲配套设施,市民广场、阳光广场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羽毛球、门球等场地一应俱全,而且全部达标。整个改造3年工程,2年基本完成,创造了城市建设的白城速度,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对老城区的全面改造。作为全国首批16个海绵城市试点之一,东北唯一一个试点城市,白城成功探索了“海绵城市+老城改造”的“白城模式”,得到国家相关部委和专家的充分肯定。特别是严格把好打造精品工程关,有质量问题工程整改率达到100%。正是靠这些过人的胆识、过硬的举措和丰硕的成果,兑现了“老城变新城,小区变花园”的承诺,赢得了干部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为巩固提升老城改造成果,白城市2018年又启动了“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突出围绕规划建设、环境卫生、综合管理“三个不留死角”,更加严细扎实强化城市管理,实现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管理水平“双提升”。老城改造上档次、提颜值,魅力大增,市民百姓用“四个从来没有”点赞城市美、环境美,即:茂树繁花,从来没有这多彩;阔街华灯,从来没有这气派;朗天洁地,从来没有这干净;老城新姿,从来没有这可爱。用“乐在五心”频晒好日子、好心情,即:乐在生态新区,居爽心梦幻高层(棚户区改造1500户动迁入住居民,恍如做梦、喜乐开怀);乐在小区花园,享称心宜居环境(多数小区构建了亭阁台榭、健身器材、娱乐场所);乐在市民广场,看走心音乐喷泉(每周上演数次,万人攒动观看);乐在幸福大街,走开心华灯大道(十里长街、十里名树、十里华灯);乐在机关大院,品暖心还绿民情(全市机关团体拆墙透绿、还绿于民)。

(三)久久为功的攻坚课题

改革开放40年来,白城能够实现由生态脆弱区,向生态恢复区、优势区的逆袭、回归和提升,是持之以恒干出来的,更是穷则思变、多措并举逼出来的。

1.以强化生态制度责任约束,倒逼生态环境改善

结合白城实际,制定了自然资源用途管制、网络化环境监管、生态保护补偿、执法监督等比较完善配套的各类制度。成立了生态建设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同任组长、同担一责。建立了污染防治联动、预警研判、督查督办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出台了《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规定(试行)》,明确了县级以上党委、政府和5个党委部门、39个政府部门,以及法院、检察院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扎实建立起“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体系。研究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考评体系,对各级党委、政府生态建设目标考核评价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重点对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公众满意程度等内容进行考核评价。实行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随着生态制度和领导责任制度逐步强化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和部门,都自觉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加积极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整个生态环保工作呈现出一体捆绑抓、整体合力抓,高层推进、深度推进、全民推进的可喜局面。

2.以生态环境改善,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一直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潜力也较大的一个支柱产业。市委书记庞庆波明确指出: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必须突出抓好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坚持从农牧渔业资源中找工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建设生态产业集聚平台,形成循环的生态产业链,促进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污染最小化。李明伟市长明确要求: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攻坚计划,全面提高绿色精深加工产业化水平,务必做到突出实、狠抓快、确保好。近几年,全面加大“三抓、三大、强三力”的工作力度,带来3个期盼已久的新变化和新提升。“三抓、三大、强三力”的工作力度,即:反弹琵琶“倒着抓”,引大龙头畜牧企业,增强支撑带动力;种养结合“一体抓”,建大生态牧业饲草(饲料)基地,增强融合保障力;转型升级“链式抓”,做大循环环保畜牧,增强发展生命力。带来三个期盼已久的新变化和新提升,即:每个县(市、区)都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大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布局分散、加工与上下游脱节的问题,带来了产业布局转型升级的新变化、新提升;突出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农产品加工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带来了产业体系转型升级的新变化、新提升;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着力点由前端移至后端,注重科技含量、注重化废为宝、注重三产融合,较好地解决了以往农产品加工后端损失难减、污染难控、融合难成的问题,带来了循环经济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有效保护的新变化、新提升。随着经济发展生态要求日益提高,这三个新变化、新提升,将对白城整个生态经济的培育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以建设美丽白城,倒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突出抓住“人”这个核心和关键,着力从4个方面施以影响,推动促进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即:以倡导绿色发展,引导带动人转变。在全体市民中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促进各类企业的生产方式,向珍惜资源、珍爱环境、节能减排转变;促进群众的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以强化目标激励,鼓舞驱动人转变。相继提出老城变新城、“天天是新城”、让白城成为全省最干净最整洁城市,实施“四城联创”,把白城建设成为国家级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生态城。这些目标的提出实现和不断攀升,对白城所有企业和市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起到了极大的鼓舞驱动作用,促成了企业齐动抓整改转变、市民齐动抓养成转变的崭新局面。以辛勤劳动服务,感动感染人转变。在城区突出抓好小区“管理五包”(市区两级70位领导、206分部门、包保306个小区,扎实做好包业主委员会成立、包物业公司引进和建立、包物业费收缴标准确定、包“钉子户”低保户、特困供养人员物业费收缴、包管理常态化运行机制建立等6项工作),让受小区管理多重问题困扰的群众踏实受益;城区内全部实行机械化深度洗扫,环卫保洁人员确保全天候保洁无死角死面。在农村,全面实行了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集中处理模式(或生活垃圾清运外包服务),建立起“村集体主导、保洁员负责、农户分区包干”的卫生常效保洁机制。市区两级机关干部还下农村、进社区,开展了“清洁城市、美丽家园”环境卫生大整治志愿者系列活动。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感动和感染了城乡广大群众。市民百姓一致表示:各级领导、机关干部、管理部门和专业队伍,为创造城市美好环境付出这么多的辛勤劳动、提供这么好的周密服务,对他们最大尊重和最好回馈,就是提高文明素质,养成文明习惯。以加大执法力度,规范约束人转变。颁布了白城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在全体市民中扎实开展“告别不文明行为”专题活动,着力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全力开展市容“十方面”整治(对乱摆乱卖、乱泼乱倒、乱堆乱放、乱养乱遛、乱支乱挂、乱停乱占、乱喊乱叫、乱烧乱烤、乱贴乱画9个方面清理整治工作),强化人车路齐管保畅通,建立起良好的市容管理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严格按照新《环境保护法》要求,加大查处力度。2015年至今,全市环境行政处罚案件共计450件,罚款总额近2500万元,适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案件共计112件,其中,限产、停产案件67件,有力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实现源头严防、过程严管、违法严惩。

在此次调研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有一个比较强烈的感触,就是尽管白城的生态建设包括脱贫攻坚、经济发展、城市改造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党政领导的头脑十分清醒:对白城仍处在爬坡过坎、攻坚克难关键时期的定位非常准确;对白城生态环境总体改善、恶化趋势仍未彻底扭转的考量非常精确;对推进白城振兴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巨大压力和繁重任务的认识非常明确。由此,白城愈是向前发展、向上提升,他们的使命意识就愈发强烈,谋求创新突破的拼搏精神就更加迸发。新敲定的三个宏大目标是:力争在今后几年内,更牢筑强吉林西部生态屏障,更快打造特色生态产业基地,更好践行“白城多种一棵树,长吉图少落一粒沙”的神圣职守;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支持,加快构建白齐兴(白城、齐齐哈尔、兴安盟)国家级跨省生态经济合作区,打造区域发展生态样板区、产业集聚区、合作中心区;加快实现“四城联创”目标,为打造美丽中国 “吉林样板”贡献白城力量,努力实现全市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幅跃升。

我们坚信:历经改革开放40年春风尽染的新白城,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一定能够抢抓更多机遇、战胜更难挑战、把更加卓越的绿色发展业绩,镌刻在更加美丽的白城大地上。



主办:白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