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分析 走进白城 专题专栏
发布时间:2018-10-29 08:30:00    来源:
收藏

砥砺奋进四十年 结构优化助发展——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三次产业结构发展综述

   

 

  1978-2017年白城市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白城市2017年三次产业比重 

 

  白城市1978年三次产业比重 

  改革开放40年来,白城市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白城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抓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有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辉煌成就。1978年,原白城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92亿元,到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8.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40年年均增长率为10.0%。人均GDP也由1978年的349元增加到2017年的36924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9.4%。伴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断向着优化和高级的阶段方向演进。 

  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两者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内在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表明,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比重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提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增速逐步放缓;第三产业的比重会缓慢而持续地上升。根据数据分析表明,40年来全市产业结构的变动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改革开放40年,白城市的产业结构由一二三”“二一三”“三一二二三一四种结构交替进行。1978年至1994年的17年间,除1989年为二一三的产业结构外,其他年份均是以农业为主的一二三产业格局,1995年至2000年连续6年稳定在一三二产业结构,2001年至2005年连续5年稳定在三一二产业结构,2006年至2017年全市产业结构连续12年长期保持着二三一的结构,且比例关系逐年优化。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工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第三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一产业比重明显降低。三次产业比例由1978年的41.1:32.7:27.9调整到2017年的15.4:44.8:39.8 

  三次产业增加值各自增长速度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状况的不断变化。按当年价格计算,40年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了45倍,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1.0%下降到2017年的15.4%,回落了25.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4倍,比重由1978年的32.8%上升到2017年的44.8%,提升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71倍,比重由1978年的27.9%上升到2017年的39.8%,提升了11.9个百分点。 

  (一)第一产业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40年来,白城市的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2.43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109.23亿元,是1978年的45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6.2%1978年至2000年,伴随着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全市农业经济迅猛发展。这期间全市农业在GDP的比重均占40%左右,一产占比均高于二产、三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2017年全市粮食产量是1978年的8倍。2001年至2005年,产业结构演变为三一二结构,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高速发展相比,这期间农业占比有所下降,农业结构有所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由重点抓粮食生产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转变。2006年至2017年,全市经济逐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增长,致使农业比重大幅度下降。2006年全市农业比重还保持在25.0%左右,到2017年农业比重已经下降到15.4%,标志着全市产业结构调整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业经济逐步从量的扩张进入质的稳步调优阶段。 

  (二)第二产业发展过程 

  第二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9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317.44亿元,是1978年的163.6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2.3%,其中: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改革开放成为白城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近十年来,白城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渐加快,全市工业在招商引资、产学研合作、品牌培育、节能降耗、产业规划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新兴产业规模日益壮大。201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是2007年的3.4倍,按可比价计算,这十年年均增长14.8%1993年,白城撤地设市,德尔福派克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白城分公司、戈壁能源公司、吉林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白城发电公司等汽配企业和能源企业成为白城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尤其在2006年,产业结构首次转变为二三一结构,从2006年至2017年十二年间,白城市能源、农产品加工等主要产业产量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加快,吸引了一些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雄厚的域内外大中型企业纷纷来此落户,有力地推动了白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二三一产业结构始终保持,为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第三产业发展过程 

  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1.65亿元,增长到2017282.11亿元,是1978年的171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0.3%。第三产业占全市GDP比重大幅提升,40年间提升11.9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占比39.8%,自2006年起,白城市产业结构转变为二三一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各类生活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和壮大。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良好平台,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促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发展中呈现出的结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以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情况看,当前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业产品供给与满足社会消费存在结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白城市农业连年丰收,农产品总量充足,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压舱石”。但产品供给结构与消费者需求结构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品质参差不齐,有机、绿色农产品等高档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而低档的、品质一般的农产品供大于求。尽管白城市户均耕地面积大,但是农业经营规模不集中,农户无法获得规模效益,从而导致现代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应用及金融服务的提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制约农业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大部分群众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但还有部分农民没有从传统的种植方式中解脱出来,缺少种植大户或者企业的引领,对一些新品种、新技术缺少认知,对经济效益无法预测,不敢冒险,从而不愿进行其他农作物种植,影响农民自身收入的增加。 

  农业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问题不容忽视。在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过程中,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田灌溉采取传统的漫灌方式,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投入品过度化学化,农业生态系统亮起了“红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形成了农业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低品质的特点,以2016年为例,化肥、农药、地膜施用量分别达到53.8万吨、4891吨、6358吨,同时由于利用率低,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超过极限,农业生态环境日益趋紧。 

  (二)企业行业发展不平衡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不足问题突出 

  全市工业行业已经呈现了两极分化的阶梯式发展,作为两支两优重点行业中的能源行业和装备制造业产值均有所下降。随着风电场的饱和,弃风限电政策不仅切断了能源行业新的增长空间,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全市的装备制造行业的发展;风电配套行业的停、减产一直是装备制造业产值下滑的主要原因,且前景不容乐观。两大行业面临的瓶颈问题不能解决,将会对全市工业经济造成持久的负面影响,制约全市工业经济发展质量。目前,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内生动力不足,大量工业投资项目尚未转化成为生产力。部分项目竣工未达产达效,工业企业数量偏少,新增企业不多,产业层次偏低格局仍未改善。所以加大对重点中小企业的培育力度和发展进度,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再添新丁是工业经济重要的支撑力量和发展源泉。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新技术产业往往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强、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而白城市高技术产业严重不足,高端技术人才缺失。 

  (三)产业层次不高,服务业经营规模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白城市第三产业取得长足发展,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已由197827.9%优化调整到201739.8%,截止到2017年,第三产业经济贡献率达到48.4%,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2017年全市第三产业占比39.8%,但从全省和全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白城市服务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2017年全省第三产业占比44.8%,高于白城市第三产业占比5个百分点。全国第三产业占比51.6%,高于白城市第三产业占比11.8个百分点。但通过数据指标表明,全市以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高,与产品制造相关的金融服务、市场销售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支出比重偏小。 

  服务业经营规模发展缓慢。全市限额以上企业户数少,对消费市场拉动作用较弱。以2017年为例,白城市限额以上企业62家,在户数上虽然逐年增加,但实际上销售总量却有所减少,零售额达到五千万元以上企业有16家,其中零售额超过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8家。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8% 

  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从经济发展阶段和趋势看,聚焦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动能培育和结构调整,做大经济总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各级主要领导大项目助力经济总量增长意识。提前做好大项目的谋划和实施。对先行指标要做好预警、预判,确保先行指标平稳运行。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振兴实体经济,扩大有效投资,壮大工业规模,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应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注重三大产业协同发展效应。 

  (一)发展现代农业,满足市场需求 

  白城市目前结构调整的基本要点在于“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种植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基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降低农业的经营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 

  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优质农产品种植、发展饲草饲料作物、杂粮杂豆和特色经济作物。强化政策引导,鼓励有序发展。政府应根据白城实际出台相应鼓励措施,大力发展、引导、培育知名品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创新经营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推进多种形式经营,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新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产环境。大力推广有机肥、生物质肥等高科技肥使用量,大力研发新品种,创新种植方式,实行农牧渔结合、多品种种植轮作等科学绿色生产方式,推动传统种植养殖业调结构、降成本,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和生态化综合利用的新发展模式。着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快农村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二)聚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从产业结构上看,工业发展作为经济增长主导力量突出,全市工业发展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需引起高度重视。应持续推进工业能效提升,促进工业绿色转型升级。严格控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要注重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不断提升工业生产过程清洁化水平和资源能源利用率。对全市工业名优产品要加大扶持力度,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提高全市名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继续扶持和维持小企业平稳较快增长,加快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利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倒逼效应,加快调整工业结构步伐,把工业经济增长切实转到以提升质量效益为主导的发展道路上来。在全市传统工业领域内,从各企业规模、空间布局、产品结构和各产业的配套、合作、联动上多想办法,综合运用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促使其尽快摆脱困境。努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先导、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促全市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攻坚工作持续推进 

  就白城市服务业现状而言,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全面发展,优化服务业投资结构,关注第三产业投资的比重和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鼓励创新创业,推动旅游等服务业提质增效,培育新的增长点,引进高层次服务业人才,增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而提升购买力是提高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从政策支持上看,要强化各县(市、区)、各相关部门对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发改委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进一步统一思想,树立大服务业理念,对服务业企业入库、个转企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政府的各项优惠和扶持政策的有效落实,将为全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持续动力,推动全市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主办:白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