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生态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绿染鹤乡山水秀——我市造林还湿工作走笔
志愿者植树
20多年义务造林模范何殿起
向海黄榆
退耕还湿天鹅湖
洮南市车力乡泉眼泡边的防护林
林间秋意浓 刘冠男/摄
“以往,人们常说:养儿防老,而现在我们这里是‘养树’防老。”2009年以来,通榆县兴隆山镇实施了每户一公顷养老林的创新模式,鼓励村民造林、养林、护林。截至目前,已达4000余公顷,惠及农户1000余户,几乎家家都有养老林。该镇长胜村62岁的于长林种了6公顷养老林,老于自己算了一笔账:造6公顷杨树林,可植树10800多棵,按70%的成活率,到采伐期每棵树按现价70多元计算,可得近60万元……“这就相当于给我们农民栽了绿色‘聚宝盆’,吃了养老‘定心丸’。”老于掰着手指笑着对记者说。
处处山清水秀,柳暗花明铸就了白城草原明珠的美誉,更代表了人们对神秘绿色草原的向往和礼赞。数百年的发展史,这座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唯独不变的,是它一脉相承的绿水青山——
大气魄规划 构建绿色地标
两年来,完成造林绿化77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04.1%;修复保护湿地96.43万亩,占规划任务的137.8%……
匝地绿茵,是鹤乡跳动的音符;绿色,是瀚海城乡的主色调。徜徉鹤乡绿韵飞扬:一条条“绿色长廊”纵横交错,一片片城市“绿肺”正加速扩容;街头游园流彩溢翠,沃野乡村绿意尽染……2016年初,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建设摆在“十三五”规划的“四项重点工作”之首,予以高度重视,在总结两个“三年大造林”活动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大坐标审视,大手笔勾勒,作出了“三年造林还湿双百万”活动。这是白城造林绿化建设的一大力作,是白城科学和谐发展的一大壮举,是保护西部生态进而构建吉林省西部生态屏障的一场决战。
绿化跟着规划走,大气魄、高起点的布局规划是科学建绿的前提。白城市委、市政府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原则,确立了“一屏、两轴、三带、四区、五环”的科学规划总体布局,注重造林绿化的认识提升、观念转变;注重造林绿化的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注重造林绿化的改革创新、实践探索,加快推进生态环境整治样板区的造林绿化步伐、加快提高生态环境整治样板区的造林绿化质量,以省政府开展的林地清收还林为总抓手,重点实施林地清收还林、退耕还林、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建设和湿地修复“四大工程”,大力造林绿化。通过近几年的造林绿化,全市已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框架和城市园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林围化、庭院林果化、道路林荫化、湿地景观化的生态建设格局,一道道绿色屏障锁住了风沙肆虐的脚步,让鹤乡大地染上了新绿、让荒山披上了绿装,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打造出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塞上绿色州府,构建出了一个吉林西部的绿色生态地标。
大手笔打造 扮靓绿色本底
三年规划城市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县城新增绿地120万平方米;完善村屯绿化2423个、新建村屯绿化900个、绿化公路360公里;修复湿地103.6万亩……
“一个城市没有绿化和文化就等于失去灵魂。”一味强调城市的建设,把城市规模无限扩大,布局却杂乱无章;一味强调城市的建设而推山毁林,这样的城市毫无生机。
在草长莺飞,鹅黄扶苏的初夏季节,鹤乡大地嫩草如丝、碧树葱茏、春花摇曳……江河沿线一片新绿,城乡大地杏花含苞吐艳、桃李争春、花海间尽展盎然春意。漫步于城市公园、广场、街头,湖畔垂柳依依,路旁绿草茵茵,晨练的人们在绿树鲜花丛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或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或踩着鹅卵石小道缓跑……满目的绿色,“软化”了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硬朗”线条,给忙碌的人群送去丝丝清新。绿色,给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生态之美、现代之韵;绿色,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建楼绿一点、建路绿一线、建区绿一片”和“依法建绿、规划建绿、拆违建绿”的绿化建设原则,以街头绿地、庭院绿化为点,以沿河、沿路绿化为线,以城中大面积绿地为面,打造纵横交错、连绵起伏的绿色风景带,让森林拥抱城市、让绿色环绕城区,形成一河清水、两岸绿荫的带状绿色长廊,构筑了“道路绿化为框架、沿河栽绿为点缀、小区庭院为补充、四季长青三季花”的城区绿化格局。同时,以建设生态宜居城镇为目标,以“增绿量、提功能、强管理、上品位”为主线,以争创省级风景园林城、森林城、全国生态园林城和绿化模范县为目标,以主题公园、环城防护林以及广场、游园建设为重点,加大街路绿化、庭院绿化、住宅小区绿化的新建改造力度,上精品、增绿量,提升城镇形象,让城市居民接近自然、感受自然,回归自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传统的农业文明曾造就了无数富有诗情画意的乡间村落,令人遐想、让人向往;而如今行走于鹤乡乡村大地,一座座村庄园林化、一幢幢农居景观化、一片片景点多样化、一项项工程精品化……美丽乡村的风景随处可见,那久违的乡愁承载的是满满的绿色。近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创建省级“绿美示范村屯”行动,有序推进农村绿化美化。规划建绿、村屯围绿、见缝插绿,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坚持村屯绿化与村屯整治相结合,大力营造环屯林、宅旁林、经济林,引绿进院、引果进园,创造了良好农村生态环境。同时,营造水土保持林24万亩,为通道工程增添新绿,打造了横跨城乡的靓丽风景线。在此基础上,全市还重点开展湿地引水、土地整理、退耕还湿、芦苇湿地等工程,让“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得以重现,让湿地草原成为白城最耀眼的生态名片。
大举措保护 打造绿色屏障
2018年,我市造林还湿的主要任务是:造林绿化37万亩、修复保护湿地24万亩……
栽下绿化树,引得春风度。如今的鹤乡,无论是江河岸边,还是道路两侧;无论是城市还是偏远乡村,到处高奏绿色乐章,写满绿色诗篇,绿色已成为白城一张独具特色的生态名片。“军民融合林”“志愿者林”“青年林”……这些各具风采的绿色屏障让鹤乡大地上的一处处荒地丘陵一座座荒山坡地不经意间透出了绿意。近年来,全市各地坚持专业造林与社会造林同步实施,坚持苗木专营专管、政府招标采购制度,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向精细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造林绿化强化树种选择、栽植浇水、抚育等环节的质量管理。实行技术包保责任制,组织技术人员包地块、包农户,加强技术指导。广泛推广坐水、容器苗造林等抗旱技术,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重点工程全部采用工程管理模式,采取公开招标、工程监理和资金报账制,实行市场化运作方式,专业队伍实施。城镇、道路、村屯绿化全部选用优质大苗造林,确保一次成林、成景。
“林地清收还林工程是我市三年造林百万亩的总抓手、总开关,是牵动造林绿化全局的主体工程。”随着造林绿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对土地的严格管控,落实造林地块难度越来越大。对此,全市各地坚持“清收任务总量不变,县域内地类地块内部调整,还林清一还一,清回即还”的原则,采取 “四清收”“三结合”“四必保”等措施,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综合手段清查保证造林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