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丝路”畅想曲——白城大交通建设系列报道之三
李晓明/摄
由通而畅,由畅而成网。四通八达、流畅快捷、功能齐全的综合立体交通框架,让白城交通实现了一个华丽转身。当人们审视白城近年来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时,不能不为白城交通惊人的跨越而振奋。
高速、高铁、高空“三高鼎足”的时代即将到来,但,白城的气魄远不止于此。
这是鹤乡人将圆的梦——
构架起“铁——公——机”的立体交通网络,打通了一条交通枢纽型城市的“快车道”,融入长吉图经济圈,走向京、津、冀经济带……
未来,鹤乡的路,值得期待!
关键词:大枢纽
铁血动脉绘蓝图
道路改变城市,居住改变生活,时间在变快、距离在变短。随着长白高铁的动工建设,白城与长春、乌兰浩特构成2至3小时经济圈,白城也将步入以高铁为代表的大交通时代。
构筑吉林西部交通枢纽,充分发挥白城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对外交通门户作用,加强与毗邻城市的高效联系,促进城际功能对接,实现融合发展,释放发展空间——将实施扩能改造的白阿铁路(白城至镇西段扩能改造工程),对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地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意义十分巨大。截至10月末,白城市本级段内重点控制性工程制梁场已建成生产制梁、镇西站和控制性工程跨平齐特大桥已开工建设、线路路基和桥梁工程均已施工,1到10月份完成建设投资3.87亿元。于2015年底前开工的四平至齐齐哈尔铁路郑家屯至榆树屯站电气化改造工程、通让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及长春至西巴彦花铁路、通辽经白城、乌兰浩特至齐齐哈尔客运专线等铁血动脉形城了放射状都市圈城际铁路线,将与白城城市轨道交通及综合交通枢纽相衔接,引导城市发展模式由传统的“带状单中心圈层结构”向“多中心组团发展”模式转变。
白城站是吉林西部最大铁路编组站。通霍线、滨洲线、赤大白、巴新线等内蒙古东部地区煤炭外运主要通道和锡乌线、两伊线、白阿线等辅助通道多条铁路途经我境。区域内白阿线自东向西连接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长白线使吉林省西部重要节点城市白城与省会长春相接,进而与东北路网的主干线——京哈线相衔接;平齐线、通让线南北穿越白城市,南端与大郑线、京通线、通霍线、集通线相连,北端与滨洲线相接,从而构成了东北地区西部铁路网。随着两伊铁路新建工程建设、通霍线增建二线工程的逐步完成,白城区域路网将更加完善。枢纽地位在强化,枢纽功能在提升,全省综合交通枢纽,白城蓄势待发。
关键词:大路网
广陌通衢任驰骋
无论是河湖交错的草原腹地,还是丘陵山岗遍布的鹤乡边缘,公路所向,逢水架桥,逢山劈石……多年来,白城路网建设留下一连串闪光的足迹,公路网架构演绎着内联外通的结构巨变。
紧紧围绕公路、运输两条主线性工作,针对建设立体交通网,以打造“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为引领,按照“东开、西延、北通、南连”的基本思路,加快组织实施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全力开辟大通道、建设大枢纽、构建大网络、推进大服务,进一步完善全市路网格局和路网体系,构筑起全市全面连通黑龙江西部内蒙古东部交通运输网络、融入辐射长吉图和环渤海经济区的大循环交通运输体系——在白城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中,综合路网体系建设有了明确的思路。
“交通基础设施基本实现网络化,公众出行便捷性进一步提高,物流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基本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使交通运输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服务性和先导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市交通运输业将突出“一线、二路、三港、四出口、五工程”发展目标。
——打造“一线八点”生态旅游环线。用好用活国家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加快推进“一线八点”生态旅游公路项目,分期分批组织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路网整体水平,为全市开发生态旅游精品项目服务。
——推进两个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在全面建成嫩丹高速镇赉坦途至洮南黑水段基础上,开工建设嫩丹高速洮南黑水至通榆边昭段项目,争取开工建设通榆至松原高速项目,构建起全市“两横一纵”高速公路主框架。
——建设三个公路水路综合枢纽港。适应全市城市扩容和发展较快需求,在白城经济开发区建设1个内陆港;依托全市日渐完善的高速公路体系,在珲乌高速、嫩丹高速和环城高速结合部建设1个物流港;着眼促进全市水上交通事业加快发展,升级改造大安港。
——抓好四个对外出口通道建设。东部以新建嫩江大桥为突破口,打通全市通往黑龙江大庆、哈尔滨的交通通道;北部新改建省道扎突线镇赉境内段,畅通通往扎赉特旗等内蒙古东部地区交通通道;西部新改建县道镇西至突泉公路洮南通往突泉段,打通全市西部连通国道京加线交通通道;南部协调内蒙古交通运输部门,推动新改建省道大通线内蒙古与全市连接段,打通全市南部连通国道京加线交通通道。
——实施五项交通重点民生工程。实施农村公路连通工程,着力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实施公路养护工程,着力畅通城乡路网;实施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着力服务群众安全舒适便捷出行;实施危桥改造工程,着力消除公路安全隐患;实施绿色交通工程,着力推进行业节能减排。
路网建设高歌猛进,将深刻地改变着白城交通的版图。以前白城有如一只五指伸展的手,现在的白城是一只握紧的拳头。对内,它将实现区域经济大互动,为经济合作、协调发展提速,为欠发达地区注入活力,经济谷地得以隆起。对外,无论是接轨京、津、冀,还是对接邻省,公路建设将使白城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开放进取姿态。
关键词:大航空
银鹰振翼击长空
飞机除了意味着出行便捷,还能满足不少人“像雄鹰一样直冲云霄”的梦想。白城市长安机场在《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中,是完善我国民用航空布局体系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吉林省西部的主要机场,该机场的建设,不仅填补了白城市无民用航空机场的空白,也完善了白城市的综合交通运输方式,它的动工建设备受瞩目。目前,白城机场总体工程已按计划时间全部完成,建设单位正在按相关上级民航机关检查单和当地房建质检部门建设规范要求,组织工程总体竣工验收,拟计划2016年6月30日前正式通航。白城机场建成通航后,将有效解决白城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务、商务及旅游等方面的航空运输需求,鹤乡白城的交通将实现一次量到质的嬗变。
在白城,以“提升航空运输竞争力、率先发展通用航空、加快发展临空经济”为目标的大航空建设,让人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随着白城长安机场建设的完美收官,“大航空”的乐章也将在人们耳边奏响。根据国家发改委、民航局颁发的《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白城机场的性质为国内支线运输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C。拟使用机型主要有B737系列、A320系列和ERJ145等飞机,规划直达航程1500公里左右。近期将主要开通至北京、沈阳、哈尔滨、长白山、延吉等航线,适时根据客源需要开通至青岛、上海、广州、西安、大连、呼和浩特等地航线,为该地区的公务、商务、旅游和国防建设服务。
新建白城民用机场有利于地区对外开发、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加强国防建设和通航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进一步完善了民航机场网络的需要。预计机场近期(2023年)旅客吞吐量为26万人次,年货邮吞吐量为700吨,年飞机起降2884架次,高峰小时飞机起降3架次,高峰小时旅客吞吐量299人……“大航空”正在鹤乡天空中绘制着充满想象力的蓝图。
关键词:大物流
洪流滚滚竞千帆
随着流通空间的逐步扩张,降低成本的首要手段就是快速、高效的运输方式。现实催生梦想,梦想照亮现实,紧跟时代的脚步,白城将物流业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吉林西部最大铁路编组站、东北路网“十字”中心、航空港……这些物流版图的构成要素,将支撑起白城扩大开放的途径,打通连接对外的物流大通道,并使白城的人力资源、厚重文化、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优势,释放出巨大效能。同时,来自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管理、服务、消费等要素,也在将这里交融荟萃。
思路决定出路。每前进一步,都能印证决策的科学,都能愈加坚信前景的光明。如何在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中抢占一个物流新高地?白城用建设内陆港综合物流产业园区“破题”,通过内陆港建设可以与沿海港口互动发展,为白城市开辟了一条通往沿海和海外市场的便捷通道,打开了制约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瓶颈,使白城市具有完备齐全的国际港口运行机制和方便快捷的外运操作体系,成为“区域港口城市”。有了这样一个港口,白城市可以利用两山铁路,实现蒙古国资源在此集聚、分选、加工、配箱,打造蒙古国资源集散转港基地,进而吸引俄罗斯远东地区、大兴安岭地区的资源在此集聚,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资源集散中心。同时,白城市可依托杂粮产地的优势,形成国内重要的杂粮集贸基地,借助内陆港,成为东北亚地区杂粮集散中心,带动我国杂粮的分销和出口。
未来的白城,必将成为覆盖中西部、辐射全国、连通世界的内陆型国际物流中心和国家现代物流业发展高地。到今年底,白城将成为东北地区主要内陆港之一,吉林省西部区域物流中心,全国重要的杂粮农产品物流中心;到2020年,成为东北亚资源集散中心,吉林省一流的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如果说互联网、物联网让虚拟与现实对接,大交通则让人们在天地之间自在穿越。公路、铁路、航空,跨越崇山峻岭,跨越地理时空,缩短了白城与外界的距离,共同演绎出“用大枢纽带动大物流、用大物流带动产业群、用产业群带动城市、用城市带动鹤乡崛起振兴”的新传奇。
交通承载今天,引领未来。今天,你可能感佩于鹤乡通衢大道的靓丽风姿;明天,你将感念于物流、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竞相涌动的收获。借路上路,借力发展。随着白城大交通蓝图的实施,时空距离、交通格局、经济版图、思想观念,都将因白城交通的大跨越而发生巨变,历史的转折点已出现在我们面前,新一轮发展热潮激荡着瀚海大地。
明日鹤乡,必将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