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城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1年1月6日在白城市
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葛树立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白城市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财政发展概况及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
过去五年,是白城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财政整体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依法监督和市政协民主监督下,财政工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建设为目标,抓改革、促经济,强管理、保增收,克服了金融危机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取得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财政职能全面提升的突出成效。截止2010年末的五年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了1.4倍,年均增长18.7%;一般预算支出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24%。财政 “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目标全面实现,市、县两级年年收支平衡,为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我市财政工作摆脱金融危机困扰、财政收入恢复平稳较快增长的关键一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的决策部署,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创新理念,共谋发展,迅速扭转了金融危机以来的不利局面,财政企稳向好势头得到巩固和加强,总体形势超出预期,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一)全市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2.8亿元,为年初预算的120.2%,同比增长41.4%。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18亿元,为预算的120.9%, 同比增长42.6%。各县(市)完成情况是,洮南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25亿元,同比增长26.3%, 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2亿元,同比增长38.5%;大安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9.39亿元,同比增长65.6%,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4.7亿元,同比增长61%;镇赉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36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3.3亿元,同比增长30.3%;通榆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17亿元,同比增长51.3%,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2.38亿元,同比增长58.3%。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2.2亿元,同比增长13.7%。各县(市)完成情况是,洮南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6亿元,同比增长13.9%;大安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5亿元,同比增长26.7%;镇赉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5.3亿元,同比增长13.4%;通榆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3.8亿元,同比增长14%。
2010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总计完成96.6亿元, 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18亿元、省补助收入72.4亿元、地方债券收入1.9亿元、国债转贷收入0.1亿元、上年结余收入3.2亿元、调入资金1亿元。当年全市财政支出完成92.2亿元、上节省支出1.9亿元、结转下年支出等2.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总计完成96.6亿元。收支相抵,实现了收支平衡。
2010年全市基金收入完成5.1亿元,加上省补助收入1.6亿元、上年结余收入0.7亿元、调入资金0.1亿元后, 基金收入总计为7.5亿元。当年基金支出总计也完成7.5亿元。
(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6亿元,为预算的110.8%,同比增长31.1%。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5.6亿元,为预算的112.4%, 同比增长32.9%;上划中央级收入完成4.3亿元,为预算的109.5 %, 同比增长29%; 上划省共享收入完成1.7亿元,为预算的112.1%,同比增长 29.9%。
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8.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同比增长21.1%。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是:(1)一般公共服务34062万元,完成预算的121.3%,增长29.6%;(2)公共安全17886万元, 完成预算的102.3%,增长7.2%;(3)教育31494万元, 完成预算的100.2%,增长1.6%;(4)科学技术3042万元, 完成预算的103.4%,增长11%;(5)文化体育和传媒5741万元,完成预算的123.1%,增长30.1%;(6)社会保障和就业64055万元,完成预算的102.2%,按可比口径增长15.3%;(7)医疗卫生20168万元, 完成预算的108.3%,按可比口径增长12.3%;(8)农林水事务42352万元,完成预算的103.5%,按可比口径增长14.4%;(9)城乡社会事务13241万元,完成预算的111.2%,增长63.2%。
2010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总计完成30.1亿元,其中,地方级收入完成5.6亿元,省补助收入21.3亿元、地方债券收入0.9亿元、上年结余收入1.7亿元、调入资金0.6亿元。当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28.6亿元,加上上解省支出0.4亿元、结转下年支出1.1亿元后,支出总计为30.1亿元。收支相抵,实现了收支平衡。
市本级基金收入完成2.7亿元, 加上上年结余收入、省补助收入0.8亿元,基金收入总计为3.5亿元。当年基金支出总计也完成3.5亿元。
2010年,为确保预算完成,市本级财政部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抓住经济企稳向好有利时机,力促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年初以来,鉴于经济企稳向好势头渐趋强劲、积极因素逐步活跃的良好态势,适时提出了“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30亿元”的奋斗目标,高出年初预算计划2.7亿元。为确保这一目标实现,在深入分析全市财政经济结构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县(市)税源状况和增减收因素,对目标进行了分解落实。同时,充分发挥财税监管职能,切实加大对重点县(市)、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税种的跟踪考核和分析预测,全程了解税收进展,及时解决税收征管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并以旬报、月报、季报等形式,定期向市委、市人大报告税收入库情况。并通过召开财税联席会、扩大社会综合治税范围、创新税收奖励机制等措施,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力求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经不懈努力,实际运行情况符合预期,全市税收收入从年初开始就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高速增长、高位运行、高点持续的良好态势,全年全口径收入和地方级收入均创下了40%以上的高增长。在抓好税收收入的同时,市本级把非税收入征管工作作为扩大政府财力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拓展收入渠道、创新征缴方式、强化管理职能、提高征管水平,今年全口径非税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5%。
(二)充分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巩固经济企稳回升良好态势。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大力支持经济发展。在工业方面,坚持以推进跨越式发展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大基地、大产业、大项目建设为重点,综合运用财政预算、补贴、贴息、奖励、转移支付等手段,全年共向域内工业企业投放各类发展建设资金7000多万元,其中市本级自有财力投放3000万元,重点对招商引资、新上项目,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招商重组,现有企业扩大产能、产品升级换代等进行支持,有力推动了工业经济的企稳回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财源基础。在“三农”方面,立足我市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科技水平仍然较低、抗灾能力不强等实际,共筹集和投放“三农”发展资金3.8亿元,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机械化、水利化和集约化建设。其中,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科技、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等项目,投放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800多万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扶持畜牧养殖和特色养殖投入1100万元;支持“举市三年大造林”投入资金3200万元;全年共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140万元、农资综合直补资金9259万元,使全市6.5万户农民受益。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大型水利工程、农村泥草房改造、城市廉租保障住房、节能环保等项目共筹集和投入基本建设资金5.1亿元,为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蓄积发展能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围绕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并把当年地方新增财力的80%用于公共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全年在教育、科技、文化事业上共投入资金4亿元,同比增长20%;共拨付社会保障资金4.3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基金15795万元,再就业资金5972万元,低保资金10286万元,抚恤金1583万元,一次性救助资金875万元,医疗救助资金752万元,发放小额担保贷款588万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均月标准提高到233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年标准提高到1363元,企业退休职工待遇同比提高10%,公益性岗位增加到1.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4.5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6%。计生、体育、地震、档案、党群干训及精神文明建设等项事业发展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四)加快推进财政体制机制改革,财政整体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一是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80%市直一级预算单位实行了部门预算改革,严格执行“两上、两下”编制程序,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完整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得到提升和加强。二是国库集中收付范围不断扩大。市直已有61个一级预算单位实行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大大提高。三是政府集中采购制度进一步完善。市直全年政府采购额9885万元,年均节支率11.3%。四是财政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强。财政预算、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格局正在渐次形成。五是会计委派制向会计总监委派制转型工作全面完成,会计管理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外,今年还在车辆定点维修、财政投资评审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财政内部约束机制更加完善,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纵观2010年财政工作,虽然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但财政运行中仍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一是财力与资金的双重压力。一方面,市本级每年财力缺口都在1亿元以上;2011年1月份启动新一轮规范津贴补贴工作,又新增刚性支出1.5亿元,而每年新增财力不到0.6亿元,可用财力的微量增长与刚性支出的巨额增加 “离差”越拉越大,使财政保障职能面临极大挑战。另一方面,财政资金占压问题严重,占压额已达3亿多元,资金调度困难局面进一步加剧。二是举债和偿债的双重困扰。截止2010年末,市本级债务本金余额已达13.7亿元,年均应偿还额1亿元以上,靠自身财力根本无法偿还,财政濒临旧债还不上、新债举不来的两难境地。三是“吃饭”与发展的突出矛盾。由于经济总量较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等原因,我市财政自给率尚不足20%,经常性支出的80%来源于上级财政补助,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可用于支持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的资金很少,“吃饭财政”的现实与干事业、促发展之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二、2011年预算草案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财政收支目标的确定,要符合我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预期。综合考虑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规模、质量和增长预期,在认真分析财源基础、结构、潜力和政策因素基础上,确定2011年我市财政预算编制总的原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白城“五大基地”、“六大建设”和开发区“二次创业”等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财政调控职能;持续推进财政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增强聚财能力,更新用财观念,转变生财方式,提高理财水平;坚持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努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根据以上预算编制原则,2011年全市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计划40亿元,增长22%。其中,地方级收入21.8亿元,增长21%。
2011年市本级预算草案如下:
(一)财政收入
市本级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计划15.1亿元,同比增长30.2%。其中,地方级收入7.3亿元,同比增长30.4%;上划中央级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31.2%;上划省级共享收入2亿元,同比增长29.7%。
市本级当年地方级收入7.3亿元、省补助收入8.5亿元、调入资金0.2亿元,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总计16亿元。
(二)财政支出
2011年,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总计16亿元。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当年一般预算支出也安排16亿元。主要支出项目的安排情况是:
1、一般公共服务2.3亿元,同比增长11.3%;2、公共安全2.1亿元,同比增长11.8%;3、教育3.1亿元,同比增长13.3%;4、科学技术0.3亿元,同比增长14.3%;5、文化体育与传媒0.5亿元,同比增长12.4%;6、社会保障和就业2.4亿元,同比增长12.7%;7、医疗卫生1.3亿元,同比增长12.1%;8、城乡社会事务0.9亿元,同比增长10.3%;9、农林水事务0.9亿元,同比增长11.2%。
三、抢抓机遇,拼搏奋进,努力开创2011年财政工作新局面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财政工作要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收支目标,努力为财政“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为白城振兴崛起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撑。
(一)充分运用财政手段,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经济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特别是工业规模小、税源产业不强是导致财政困难的主要因素,要做大做强财政“蛋糕”,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培植重点税源产业。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职能,统筹当前和长远,按照“兴工强市”发展战略,正确把握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力度和节奏,为工业崛起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不断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吸引和撬动信贷资金、民间资本为经济发展服务。要以财源建设为核心,按照市政府制定的《关于支持企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快速增长的若干意见》的规定,认真履行财政职能,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和开发区“二次创业”。同时,在扩大经济总量中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更加注重财源的培植和建设、更加注重财力的增长和蓄积,努力提高增量、盘活存量。要着力在优化财政收入结构、提高收入质量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地方级收入占全口径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三个比重”,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实现财政增收,开创财政事业的新局面。
(二)突出税收主体作用,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围绕全市“十二五”规划,详细制定未来五年税源建设规划,将税收指标量化,按年度进行分解,按税种、分部门落实,确保税收收入平稳较快增长。二是继续实行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和均衡缴库奖励政策,充分调动各税收征管部门的积极性,牢牢把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加强税收考核,创新奖励办法,建立长、短期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支持税务部门实行纳税大户奖励机制,积极创造良好税收秩序。四是跟踪大税源,服务大项目,突出对电厂、石油等重点税源企业的服务和支持。五是扩大社会综合治税范围,加大行业清理、税费稽核力度,构建公平有序的税收环境,确保应收尽收。
(三)不断挖掘非税潜力,补充壮大政府财力。一是严格执行《关于在白城市区开征污水处理费的通知》规定,尽快恢复市区污水处理费征收。二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征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使征收工作尽快打开局面。三是加强户外广告收入的规范管理,把城市牌匾广告收入作为管理重点,从法制层面加以规范。四是严格执行省财政厅制发的《河道采砂管理办法》,启动砂石采掘管理费征收工作。五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小汽车牌号拍卖费、广播电视广告费、农村有线电视收费、公安驾校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教育收费等项管理,努力将所有财政性资金收入全部转化为政府财力。
(四)继续推进体制改革,不断提升理财水平。要把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和完善内部约束机制作为财政的长期工作来抓,通过持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项改革,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财政整体工作的提升、发展创造条件。要把市、区财政分配体制改革作为明年工作的重点,抓住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各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有利时机,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和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重新划分市与各区的财政分配关系,建立更加科学的、与各级政府事权相匹配的财政分配体制,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调整财政支出重点,加大民生事业保障。坚持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做大做实农业发展基础,促进农业基地化、园区化、产业化步伐。要把公共财政理念贯彻落实到财政具体实践中,把新增财力更多地用于民生事业保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保险、就业、住房、低保及公共安全等项事业发展,突出和强化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促发展”职能,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六)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努力缓解收支矛盾。立足财政实际,把向上争取资金作为维持财政基本运转、保持财政收支平衡的关键来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千方百计扩大工作成效,务求省补助收入稳定增长,最大程度地满足本级财政支出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