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集聚人才力量 助力盐碱地高效治理
近年来,大安市积极推动实施后备耕地资源综合开发率先突破行动,聚力改地增粮、科技兴粮,强化人才在盐碱地治理领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的引领驱动作用,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贡献“大安力量”。
强化引才聚智,刚柔并济建平台。立足柔性引智聚效能、促发展,举办中国·白城苏打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田治理大安模式技术经验交流会,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等11名盐碱地治理顶尖专家人才、7家科研单位和8家盐碱地改良大型企业代表齐聚大安,聚焦产量质量双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探索盐碱地综合治理新路径,推动现场签约销售额达1.2亿元。强化刚性引才夯实基础,引进中科佰澳、华清农业等10家企业及其技术团队参与盐碱地综合整治,共同探寻增粮稳粮之策,打造盐碱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示范样板,为形成可推广的治理模式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强化创新驱动,产研一体提效能。聚焦推动大安盐碱地领域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盐碱地治理研究院与2家中科院盐碱地治理站所、2个地方盐碱地改良龙头企业间的深化合作,构建一院两站两企的“122”联动模式,打造盐碱地治理产研一体化平台,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院、站、企三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与发展共赢,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为全市盐碱地治理全链条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强化企业主导,成果转化促发展。紧扣盐碱地治理实际需求,坚持人才赋能、科技支撑和企业领军,开展“三良一体化”、苏打盐碱芦苇湿地恢复与高产培育、硫酸铝改良、脱硫石膏及磷石膏改良、有机硅调理等多项技术试验与示范,并推进大面积应用。截至目前,大安市累计实施盐碱地整治项目27个,可新增耕地19.57万亩,年增粮食产能2.35亿斤,在中重度盐碱地上成功培育从“0”到“1”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水田治理“大安模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税增长和生态增值的多元共赢。
初审:于淼淼 复审:程继伟 终审: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