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劲十足产业兴 “畜”势腾飞正当时
——洮南市肉牛产业发展工作纪实
洮南,长久以来,牧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相生相伴。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因黄牛养殖而闻名于全省,是国家级免疫无口蹄疫区。地处北纬45度世界顶级黄金玉米种植带,连续2年进入全国产粮大县吉林省前十行列,秸秆年产量超过200万吨,得益于较高的含糖量,其优良品质广受国内外养殖市场青睐。丰沛的资源优势、丰厚的基础底蕴,造就了洮南得天独厚的肉牛产业发展基础。
在“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秸秆变肉”工程,在吉林大地吹响了千万头肉牛产业发展的嘹亮号角。洮南紧跟省、市步伐,以“五动并举”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肉牛产业发展之路。
坚持高位推动,先行规划引领脚步
洮南市委、市政府立足基础禀赋,着眼长远规划,成立了市级肉牛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发《洮南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0年)》,按照“提质提标、争创一流”的部署要求,启动实施“5312”工程,即新建续建5个重点项目;发展3个万头规模养殖大乡(镇)、16个千头规模专业村、24个五百头规模示范村;建成1个万头规模养殖基地、3个千头规模养殖场、50个百头规模养殖场;建成2个肉牛屠宰加工厂。工程启动以来,该市肉牛产业快速扩张,总量同比增长70%,已突破10万头大关。计划到2023年末,洮南市肉牛饲养量力争达到20万头,规模化养殖良种率达到70%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40%以上,全力推动肉牛产业向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加工、品牌经营等全链条方向发展。
坚持政企联动,着力夯实产业根基
为迅速搭建起百万头肉牛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洮南聚焦内培、外引双轮驱动。对内,以国有洮南东北牧业集团有限公司引领带动,充分利用域内资源,对现有养殖场进行整合改造。截至目前,共购入品种肉牛2608头,产犊98头。预计今年至少采购青壮母牛1172头,通过“免费放养、上缴分红、定期返犊、到期返母”的方式放养到户。对外,引入中农吉牧公司,努力深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将“小规模、大群体”的庭院化散养与园区化养殖有机结合,大力推行“藏牛于户、企业育肥”的养殖方式,通过整合洮南市域内闲置奶牛养殖场(小区)等资源,采取“租赁、收并购牧场”方式自养和“牛只租赁、牛只代购、卖母收犊、保底寄养、托牛所”两大模式带动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形成富民与兴业齐头并进、相互促动的良好格局。
坚持金融“贷”动,叠加释放兜底保障
为了缓解农户养牛的资金压力,洮南从金融助力出发,打造了两个“选牛超市”,探索并实施了“活体抵押+农担+农户”模式,为广大养殖户提供“企业优质牛源供应、农户自主选牛、农担现场担保、银行当场放款”的“一站式”服务。此外,洮南通过“政策+商业”保险双兜底,养殖户每头牛只需投入300元的保费,即可获取2万元的保额,有效解决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坚持良种驱动,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品质决定价值,价值主导产业。洮南积极引入启元泰富繁育种牛科学中心项目,今年将从乌拉圭进口优质三代系谱安格斯牛2万头,并建设封闭式牛舍2万平方米,敞开式轻钢结构牛舍10万平方米,隔离牛舍1800平方米,活动场36万平方米,青贮窖25600平方米,干草棚5400平方米,精料棚1350平方米,综合信息化中心1430平方米,宿舍楼1400平方米,配套建设完善的消更室、兽医室、分拣中心、粪污处理区等设施。截至目前,牛舍区、饲料区、生产生活区基础工程和场区道路铺设工程已完工,企业正在乌拉圭进行选牛,预计10月运到洮南场区饲养。
坚持全链拉动,做好产业增值文章
在工程启动之初,洮南以肉牛养殖为起点,加快肉牛供应链由“卖牛”向“卖肉”“卖食品”转变,鼓励支持企业积极向养殖端和消费端延伸,全面提升“洮牛”字号产品品牌公信力和溢价能力。今年,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富硒牛肉食材、牛肉预制食品全产业链项目——万头富硒肉牛养殖基地在洮南市安定镇开工建设,以洮南特有的天然富硒耕地土壤产出的玉米秸秆等富硒农作物作为肉牛饲料来源,切实将我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与做大做强全市富硒产业相结合,积极推进农牧业良性循环,在农产品差异化创新中寻找新市场,实现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更多的资源增值和价值释放。
古城大地染新绿,特色产业别样红。如今,洮南正阔步迈向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