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之花绽四季 特色教育春满园
——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通榆县蒙古族学校
学生在演奏马头琴。陈彦军 陈宝林/摄
通榆县蒙古族学校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为一体的蒙古族完全学校,这是一所三度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的学校,是在党的民族政策雨露滋润下成长壮大起来的一所少数民族学校,凝聚着太多人的关注与深情。该校1982年始建、2003年移址重建、2016年再易新址。目前,校园占地面积40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校内建筑具有传统的蒙古族风格,尽显蒙校鲜明的民族特色。学校现有教学班34个,在校学生1460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校学生总人数的54%;教师213人,少数民族教师占38%。该校1995年和2005年被省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1994年、2009年和2019年三度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光荣称号。多年来,通榆县蒙古族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在促进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学校自身的跨越发展。
继承传统再创新,成果喜人
学校为挖掘民族传统,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从蒙古族人民的正直善良、英勇顽强、热情好客等优良传统入手,以“尊重为先,阳光修为”为办学理念,以“从热爱母亲开始”为校训,采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与教育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三结合”方式,打造民族教育特色办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教改、课改新思路,在抓好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考试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同时,实施“三语”(蒙语、汉语和英语)教学。经过多年努力,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显著,小学毕业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列,初中升入重点高中和本校高中人数达90%以上,高中连续10年位居全省同类学校高考升学率前列。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蒙古族生产生活传统和民族学校优势,编写了富有趣味性、可读性和贴近学生生活、传承优秀文化的乡土教材。同时,为加强校本教材的教育教学研究,树立教师的专业化观念,对专职教师所传授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做到先培训后上岗。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在培养学生民族情感,丰富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上下功夫,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隐性课程资源。
民族团结放首位,润德入心
学校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分别建造了一座成吉思汗铜像、直径15米的多功能蒙古包、1500平方米的蒙古射箭场、90平方米的民俗馆,这些地标式的建筑对学生起到了“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自2018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承办了“吉林省第一届蒙古包论坛”“通榆县蒙古族学校马头琴培训班”等大型会议和学习培训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学校还新建了校史馆,陈列了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历程和不同时期学校面貌的场馆,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建设了精品厅廊文化,依托五层教学楼,每层一个主题:一楼以“自尊自爱”为主题,二楼以“团结互助”为主题,三楼以“爱护我们的学校”为主题,四楼以“我们的民族”为主题,五楼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涵盖了个人成长、民族历史、蒙古族乃至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优良传统等内容。5个主题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层层深入,步步提升,最后归结到整个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高度。别具一格的校园厅廊文化使整个教学楼充满了个性文化氛围,营造了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和艺术环境,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使教师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工作,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特色教育聚亮点,再创佳绩
学校以开展常规活动为契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效果。学校借助广播、校刊、墙报等媒介,大力宣传民族文化知识,帮助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民族团结的传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以开展交流活动为契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效果。2009年,分别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东北师大附中结成共建校,进行教师培训、教改实验和师生互访等,发展民族教育教学;学校以开展联谊活动为契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效果。2018年9月,以该校为龙头校,与县内的向海乡蒙古族学校、四井子学校、包拉温都蒙古族学校、乌兰塔拉学校、什花道学校及内蒙古自治区科右中旗准太本中心校、西日嘎中心校、新加木中心校、白音胡舒第一小学等9所民族学校结成联谊校。每年定期举行参观互访、体育比赛等活动,互观互学,共促发展。
此外,学校每年都以开展大型活动为契机,增强民族团结教育效果。 如“六一”“五四”、学校那达慕大会等,不仅将民族团结教育吸纳到活动中来,而且还规定表演节目或项目中,必须有“安代舞”“马头琴演奏”“蒙古长调”“蒙古象棋”“哈日靶(射箭比赛)”等,要求参加者不仅有少数民族师生,也要有汉族师生,推动大家学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2017年,该校被白城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认定为“白城市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018年,该校组队代表白城市参加了“吉林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了佳绩,赢得了赞誉。
多年来,通榆县蒙古族学校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实践,为学校今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正是秉持广泛开展创建活动,强化全校师生的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和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热情关心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在民族校园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