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从“大粮仓”迈向“大品牌” 稻米产业转型全面提速
今年,全市粮食喜获丰收,在喜人成果的背后,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悄然推进。从“卖原粮”转向“售精品”,从“传统加工”迈向“智能高效”,白城大米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让品牌之路越走越宽。
眼下,全市各稻米加工企业正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在吉林裕丰米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车间内配备的3条国内顶级大米加工生产线全速运转。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裕丰米业依托我市的生态优势和弱碱性粳米的独特品质,成功实现了从“卖稻子”向“卖精品”的战略转型,产品畅销全国。
“当前,公司3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每日产量约为200至300吨。在销售模式上,我们采用传统的区域代理商模式和现代销售渠道两种方式并行。”公司总经理刘宏权介绍。
产量、品质、效率的同步提升,既得益于白城大米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日益提升的市场美誉度,也得益于企业通过设备升级,让粮食加工效率有了大幅提高。白城市名香米业有限公司拥有现代化大米加工生产线2条,仓储能力13万吨,日加工能力1000吨。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白城市位于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近年来,我市通过“引嫩入白”水利工程,使用脱硫石膏治碱、有机肥调碱等技术,将农田pH值降至弱碱范围,使寸草不生的盐碱滩蜕变为物产丰富的“米粮川”。
如今的白城已拥有益海嘉里、裕丰米业等120余家大米加工企业,水稻产量和加工量均居吉林省之首。其中,“好雨”“嫩江湾”等120多个品牌销往全国26个地区。截至目前,白城市水稻加工量49.9万吨,同比增长4.9%,生产总值17.9亿元,同比增长7.2%。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大米订单量可达64.7万吨,同比增长69.2%。
我市持续推进“粮头食尾”产业链建设,在政策引导上支持企业建设智慧工厂,通过申报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使粮食加工企业设备不断更新。同时,通过品牌创建、良种选育、龙头培养、产业融合、质量管控、渠道开拓“六大提升行动”,全面提升白城弱碱品牌全国影响力,让优质农产品走向全国。
初审:于淼淼 复审:程继伟 终审:李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