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科技赋能提质增效 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我市以现代农业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坚持“良种、良田、良法、良机”配套,通过科技赋能、政策护航,不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构建起多层次、全链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成色更足。
近日,记者在洮南市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看到,加工烘干后的玉米种子经打包作业,成为“一袋一码”的商品种子。通过扫描二维码,每一袋种子都能追溯到源头。
“目前,基地已建成3条玉米果穗烘干线,满足10万亩玉米的制种烘干需求,每批次能处理3200吨果穗,最大程度保证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提高种子质量。”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玉米制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路志江告诉记者。
作为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洮南市制种面积常年稳定在5万亩以上,年产种子超3000万斤,年产值突破1.2亿元。自2013年获评国家级基地以来,洮南已成长为东北三省规模最大、加工能力最强的玉米制种与烘干中心。
据了解,我市从源头和市场两方面保障种源安全,依托6个制种基地稳步推进规模化繁育。今年,我市全年落实制种面积7.467万亩,其中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达3.2万亩,中草药制种面积3000亩,省级耐盐碱水稻良种繁育基地规模稳步扩大,为全市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种源保障。
近年来,我市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运用保护性耕作、机械深松整地、水肥一体化、稻渔综合种养等黑土地保护技术,粮食年增产已连续两年突破2亿斤,今年粮食总产量有望突破120亿斤,实现了粮食增产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为粮食安全注入了长效动能。
截至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已累计建成728万亩,改造提升16万亩,占永久基本农田的41%以上。今年,我市高质量完成了2024年结转的3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还新获批2025年度112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占全省总任务的18%。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核心密码,在于科技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今年,我市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镇赉县实施大豆单产提升项目5万亩,通榆县实施玉米单产提升项目2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1688万亩,其中推广保护性耕作797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534万亩,占全市玉米种植面积的49.7%;稻渔综合种养面积60万亩,占全市水稻面积的16%;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高于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粮食亩产较上年增长6.31%,进一步丰富了“藏粮于技”的科技内涵。
“我们大力推广高性能免耕播种、北斗终端智能辅助驾驶,发展植保无人机等农机设备,目前全市高性能免耕播种机达到1.31万台、北斗终端智能辅助驾驶设备1358套、植保无人机1526架。”白城市农业农村局黑土地保护管理科工作人员介绍。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亩均粮食产能平均提升约10%,农田抗灾减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为全市粮食连续多年丰产增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粮食产量连续突破,到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实践,充分证明科技是粮食安全的“金钥匙”,政策是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我市坚持量质并重,持续建好、管好、用好高标准农田,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初审:于淼淼 复审:程继伟 终审:李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