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产业“链”出发展新动能
今年以来,我市以白鹅产业为重要抓手,通过强化规划、注入科技、创新模式,推动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全市白鹅饲养量已突破500万只,同比增长44.3%,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生态养殖与精深加工联动格局逐渐形成,推动养殖范围愈发广泛,养鹅大户数量显著增加,不仅带动了农户增收,还打响了全国品牌,正稳步实现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华丽转身。
在洮北区青山镇的鸿源生态禽业养殖基地,4栋标准化养殖大棚整齐排列,棚内白鹅体态健硕、精神饱满。该基地近期刚出栏3000余只肉鹅,目前棚内现存的白鹅均是春季时散养户从基地购买鹅雏后精心饲养长大的。基地推行统一供雏、统一服务、统一回收的一体化模式,既有效保障了散养户的养殖效益,又确保了产品品质的稳定可靠。基地与江苏专业种鹅场建立深度合作关系,计划引进3000只种鹅和500只公鹅,实行商品蛋与种蛋双轨并行销售模式,积极拓展多元经营路径。在鹅雏培育环节,基地严格执行标准化操作规程,从育雏环境到营养供给,均使用科学方法。同时,推行“精养+放养”复合模式,充分利用林地、泡泽资源,为鹅群提供遮荫场所和游泳区域,以此提升白鹅的肉质和羽毛品质。
走进白城市绿清新清真食品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只见工人们在自动化生产线上对白鹅进行脱毛、净膛、清洗等工序,经过精细加工的产品随即送入冷藏库储存。该公司年屠宰加工能力约30万只,产品主要销往南昌、南京等南方城市,同时覆盖本地市场,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
白鹅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有力的政策支持体系。今年,市政府专门出台《加快推进全市白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构建起完善的产业政策框架。在大安市、通榆县、洮南市等地,配套扶持政策接连落地,市县两级专项扶持资金规模已达千万元,为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产业推进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大力推广“订单养殖”模式。目前,全市65家规模养殖企业已带动万余农户参与白鹅养殖,户均单只增收40元。同时,“稻鹅共作”“林下养鹅”等生态循环模式广泛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我市还计划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突破遗传育种等关键技术瓶颈。同时,全力推动白鹅产业全链条升级,积极引进和培育鹅血、鹅肝、鹅绒等精深加工企业,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此外,继续扩大标准化养殖规模,力争5年内饲养量突破1000万只,通过政策引导和技术服务,带动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共享产业增值收益,让白鹅产业真正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初审:于淼淼 复审:程继伟 终审:李鹏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