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走进白城
发布时间:2025-08-12 09:33:00    来源:
收藏

白城:“银翼”转动“绿色”未来

 

立秋时节,车轮飞驰在白城的公路上,满目所及,皆是生命的蓬勃乐章。辽阔的科尔沁草原腹地,此刻正被无垠的浓绿所浸染,仿佛大地铺展的巨型翡翠绒毯,在炽热阳光下蒸腾着旺盛的生机,坦荡如砥的平原延伸至天际,勾勒出天地间最纯粹的线条。

在这片涌动的绿色海洋之中,一座座高耸洁白的风力发电机,如同擎天的巨人,巨大的叶片在旷野的风中从容不迫地旋转,划破长空,银翼闪烁,与脚下苍翠的大地和头顶湛蓝的天空,共同构成了一幅现代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

风电产业聚“链”成势

风能、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白城,是吉林省新能源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地区。从1999年开始起步,建设第一个风电场,经过20多年的探索、创新和实践,已经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和以基地化为主、分布式为辅的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末,全市新能源开发规模突破1600万千瓦,白城已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发电城市”,开发规模始终保持东北第一、全国前十。今年年底,白城市新能源装机将达到1900万千瓦。

在通榆县,有一条笔直宽阔的风电大路,路两旁坐落着三一重能、远景能源、天能重工、东方电气、凡瑞重工等10余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经过多年发展,通榆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风电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最为齐全的县份之一。大到风机整机、小到螺丝锚栓;上到叶片,下到法兰盘;内到线缆,外到塔筒,所有风机部件,在通榆境内全部都能够生产,成为风电全产业链“一站式采购”地。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大背景下,坚持资源规模化开发与产业集群式发展同步推进,持续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的白城,迎来了“换挡升级”的难得机遇。为此,白城市全力做好“绿电+产业”优化组合文章,加快建设绿氢化工、智慧储能、智慧算力、装备制造等支撑性项目,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白城特色标识度的工业新质生产力。

“氢”力竞速新赛道

近年来,氢基能源开始走俏。国家提出的《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及吉林省印发的《“氢动吉林”行动实施方案》,给予了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白城市在2018年就已开始谋划充分利用本地新能源富集的优势发展氢能产业,打造“中国北方氢谷”。

726日,在位列国家新能源百强县的大安市,当地迎来了新能源开发赛道上的又一里程碑式突破——吉林省“氢动吉林”行动的启动项目,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投产,首批绿氨装车启运,发往产业链下游应用市场。

在企业中央控制室,企业工作人员结合厂区沙盘,介绍了绿氨的生产过程。氨是由氢和氮两种元素组成的。企业生产的氢气,是由风电、光伏生产的电,再通过电解水制氢技术制成的。企业生产的氮气,是由空气经过分离设备分离出来的。氢和氮合在一起,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变成氨。

“因为我们氢气的原料是水,氮气的原料是空气,而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动力是风电和光伏发的绿电,整个过程是没有碳排放的。”国家电投大安项目总指挥宋树林说。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是多煤少油,它决定了当前合成氨的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绿氨产业链的打通,拓展了合成氨的来源渠道,从而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为农业、工业和运输等领域提供了零碳原料和燃料。

大安吉电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每年可生产绿氢3.2万吨、绿氨18万吨,减少碳排放65万吨,节约标煤23万吨。该项目首创“绿氨规模、混合制氢规模、直流微网和固态储氢”等四项“全球之最”,标志着中国在绿色氢基能源领域实现历史性跨越,为世界能源转型贡献“中国动力”。

绿色燃料“通关”向海

除了政策大力支持外,市场旺盛的需求也是氢基能源走俏的关键。当前,由于国际海运市场对绿色燃料需求增加,以绿色甲醇等为代表的绿色燃料发展势头强劲。

715日,由上海电气投资建设的洮南市风电耦合生物质绿色甲醇一体化示范项目,在洮南市投产。首期示范项目可年产绿色甲醇5万吨。此次产出的全国首批规模化绿色甲醇,将通过“洮南生产——陆海联运——上海加注”的模式,登上法国达飞集装箱班轮,作为船用燃料走向国际市场。

洮南市年有效风力发电4000小时左右、光伏发电1800小时左右。同时,洮南位列吉林省产粮大县前10名,玉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资源丰富。这些条件为绿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项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吉林省百亿级重点工程之一,上海电气洮南绿色甲醇项目是全国首个绿氢耦合生物质气化制绿色甲醇项目、国家首批绿电制氢就地消纳示范项目、首个通过欧盟ISCC全流程认证的绿色甲醇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224亿元,分三期实施,全部投产后可年产百万吨绿色甲醇。

“现在我们平均每天能消耗500吨秸秆,相当于2000亩农田产出的农林废弃物。每天消耗70万度风电,产出170吨绿色甲醇。”上海电气洮南绿源燃料有限公司项目总监杨国祥说。据了解,传统的煤制甲醇,每吨碳排放量在34吨,绿色甲醇每吨碳排放可降低65%

“第一期年产5万吨甲醇的量虽然不大,但它是行业内首次实现风电制氢和生物质气化耦合大规模生产的绿色甲醇,也是未来长期、稳定、持续发展航运燃料的一个选择。我们也会在这个基础上,把20万吨的后续项目提上日程。”杨国祥说。

新型储能留住更多好“风光”

白城是国家“松辽新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储能的建设需求吸引了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目光。在大安市,阳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的一期项目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预计11月具备达产条件。

该项目是由阳光新能源公司引入投资6亿元进行建设,主要建设年产能1GW铁基液流电堆及系统集成项目。“我们引入的液流电池产品有几个优势:一是安全,不涉及易燃易爆的有机物,不存在热量堆积问题;二是寿命,惰性电极不参加反应,减少涉及更换的问题,循环寿命高;三是终身度电成本低,运行周期能够超过20年。”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公司开发总监刘兵说。

刘兵介绍,该产品在大规模、长周期的储能场景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适合用于新能源配储、工商业大型储能系统、城市调峰调频储能电站等,毫秒级反应时间,可以同时满足安全性和反应效率。

“光棱塔”擎天聚能加速崛起

233米高的吸热塔为圆心,19667面镜片组成的太阳能反射镜群,将阳光汇聚在吸热塔上,并通过光热资源转化,输出清洁电力。这一高大的“光棱塔”和壮观的镜面矩阵,位于大安市乐胜乡鲁固直流外送140万千瓦光热项目现场。

“光热发电是新的能源业态,正在施工中的吸热塔建成后是整个电站的中心。”大安市广投中能光热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雄说。作为国家第一批“沙戈荒”基地项目和“风、光、热、储”一体化综合利用项目,该项目是东北地区首座光热电站,也是世界纬度最高的塔式熔盐光热电站。

项目采用“光热+新能源”的创新模式,将传统光热储热技术与大规模风能和光能的弃电消纳紧密结合,创造了新型的、高效的储能和能量转换方式,提高新能源综合利用率,形成鲁固直流工程重要且稳定的调峰电源。

项目投运后,平均每年可提供1.8亿度清洁电能。相当于每年节约标煤约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3万吨,同时显著降低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灰渣等污染物的排放。项目年产值约2亿元,可新增就业人数约320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新能源基地”迈入“绿氢产业高地”,伴随技术的迭代升级以及政策的有力支持,白城正凭借其独具特色的“绿色引擎”在新能源版图上飞驰,为吉林省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初审:于淼淼 复审:程继伟 终审:李鹏飞


主办:白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