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飘出燕麦香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白城市农科院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基地迎来了燕麦丰收季。
收割现场,几台无人驾驶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麦田里来回穿梭,借助北斗导航系统和多组智能传感器,精准控制收割深度和速度,在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粮食损耗,确保燕麦颗粒归仓。
“今年基地种植的‘白燕2号’燕麦品种具有良好的耐盐碱特性,从种到收雨水充足、光热匹配,燕麦籽粒饱满,好于往年,每公顷产量可达3000斤以上。”白城市农科院副院长王春龙说。
“白城燕麦”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多年来,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相继攻克了燕麦育种、种植等难题,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自治区)推广种植,累计种植面积达800万亩。
针对吉林西部麦类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难题,市农科院燕麦团队将“抗旱、耐盐碱、稳产、优质”作为核心目标,足迹遍布国内外,广泛收集优异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一粮两草”“两季双熟”两种模式,即春季种粮收获燕麦籽实,收割后再复种,收获燕麦饲草,或种植极早熟品种实现两季收粮。2015年,示范基地春播燕麦收割后,复种的“白燕8号”“白燕10号”等极早熟品种仅70天左右就成熟了,亩产最高可达160公斤左右。
今年白城及周边地区种植“白燕系列”燕麦品种达12万亩,燕麦收获后,可开展油菜复种工作,油菜“浪漫花海”在为当地带来源源不断“美丽经济”的同时,也推动了种植业结构调整。
技术的落地直接推动了产业的兴起。依托市农科院提供的优质原料和技术支持,吉林洁洁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燕麦为原料生产的化妆品和清洁洗涤产品远销俄罗斯、印度、波兰等国家。白城市麦滋味食品有限公司加大对产品的研发投入,燕麦粉经过多道程序加工成燕麦面条,深受市场欢迎。
一粒小燕麦,承载着白城旱区农业绿色发展新的希望。白城市农科院用科技的力量,让燕麦种子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为保障粮食安全、优化种植结构提供了新路径,更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书写着科技兴农的动人篇章。科技赋能之下,“白城燕麦”这张金色名片,正愈发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