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筑梦石榴红 共绘鹤乡新篇章——白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纪实
盛夏七月,绚丽多姿。白城大地,团结和谐。
广场社区里,各族群众载歌载舞,欢声笑语不断;
校园课堂上,学生们共学民族知识,共唱团结之歌;
乡村田野间,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各族群众携手致富;
……
近年来,白城市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在这片广袤沃土上,汉族、蒙古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等40余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交往交流交融日益深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局面更加巩固,为这座塞北名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文化润心:精神纽带系同心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白城市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润心,大力传承发展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创新。
今年3月,在北京市蒙藏学校旧址,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2025年第一期体验项目——吉林体验区白城展示周活动精彩举行。“通榆年画”“王氏剪纸”“谭氏金属箔艺”三位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传统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欣赏。“这次活动为推介白城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优势、良好生态优势以及优越的营商环境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我们将以此次展会为契机,进一步做好白城民族工作,在推动白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振兴中贡献各民族力量。”白城市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窦来权说。
在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乌兰图嘎村,浓郁的蒙古族风情扑面而来。蓝白相间的建筑、绘有传统图案的围墙、悠扬的马头琴声……依托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乌兰图嘎村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以蒙古族文化体验、亲子娱乐活动等项目为依托,致力于打造成为周边城市居民体验蒙古族文化、寻味乡愁记忆的休闲娱乐度假村,这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民族文化体验地。
我市还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民族乡村演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全市鹤乡大讲堂理论宣讲活动总体安排,举办民俗民风——白城市民俗文化专题展览。在城市主要路段、广场打造民族团结主题景观,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交往交融:万里同心石榴红
当北疆的浓墨遇上白城的清灵,当哈巴河的艺彩融入鹤乡的风里,一场跨越千里的文艺之约,在白城辽吉历史文化街区精彩上演。
7月16日至17日,来自新疆哈巴河县的艺术家们,将具有新疆特色的舞蹈、歌曲、乐器表演带到白城;由白城市吉剧团有限责任公司演员们表演的舞台剧《大辽行宫》更是点燃全场热情……十余个精彩节目接连上演,现场观众掌声雷动、欢呼不断,声声喝彩在白城的夜空回荡。
在“石榴花·巾帼援疆行动”白·哈一家亲最美家庭牵手交流活动中,5组白城与哈巴河的“最美家庭”代表现场结对,互赠特色礼物。为期5天的系列研学活动,让两地家庭在文化体验、亲子互动中增进了解。
白城市与新疆哈巴河县的对口援建工作已持续多年。从选派优秀干部人才扎根哈巴河,到引入先进技术助力当地产业升级;从捐资助学改善教育环境,到医疗帮扶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一项项务实举措,架起了两地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加深了两地的深情厚谊。
发展聚力:沃野千畴共富歌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白城市坚持把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庭院经济发展、积极探索特色文旅、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工作,有效促进当地民族经济快速发展,助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繁荣发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的水稻、镇赉县莫莫格蒙古族乡的花生和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的林果等产业初具规模,通榆县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豇绿豆、大安新艾里蒙古族乡的黄菇娘等逐渐形成新的产业支撑。
在通榆县向海蒙古族乡复兴村,村党支部书记正带领村民查看肉牛长势。“我们村去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此前还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吉林省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这是全村各族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肉牛养殖、庭院经济等特色产业,带动各族群众共同致富。
洮南市呼和车力蒙古族乡,“瀚河之星”红提葡萄种植已成为富民产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农户纷纷种植葡萄,增加集体收入。
镇赉县哈吐气蒙古族乡则依托资源优势,发展黑羽鸡养殖产业。今年,全乡再次扩大黑羽鸡养殖规模,订购鸡雏2万只左右,大力推广“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进一步拓宽黑羽鸡的销售渠道,将黑羽鸡的鸡肉和蛋产品进行深加工,统一包装后推向超市销售,以提升产品档次、打造知名品牌,实现规模化经营。
创新实践:鹤乡新篇展云程
在通榆县蒙古族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上,老师正讲述各族人民交流互鉴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各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他们通过课程、活动等多种形式,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白城市立足实际,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计划,建立了通榆县蒙古族学校等7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积极推进民族知识、民族政策、民族理论进课堂。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编撰《白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等系列丛书,开展“7+N进”创建活动,抓好民族村乡村振兴工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创新宣传方式,在媒体开设“构筑大统战格局 助力高质量发展”专栏,制作短视频作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民族团结理念。
在基层治理中,白城市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复兴村、乌兰图嘎村等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已成为展示白城民族团结成果的亮丽名片。
夕阳西下,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丹顶鹤翩翩起舞。这美丽的景象,恰如白城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生动写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白城,这座矗立在科尔沁草原上的明珠,正以其生动实践深刻诠释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内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白城各族儿女携手并肩,共同书写塞北明珠更加璀璨辉煌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