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把握“四个关键要素”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干部队伍、集体经济、乡村治理、制度建设“四个关键要素”,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助力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建强乡村干部队伍,激活发展动能。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动态配备35岁以下乡镇党政正职25人,占17.1%。出台《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管理办法》,提拔11名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副乡(镇)长,为12名村党组织书记落实副科级待遇。优化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838名。对525名驻村干部提拔使用、晋升职级。全覆盖招录919名乡村振兴专干。立足2026年换届,推动各项准备工作扎实开展,确保换人心不散、过渡事不停。
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厚植富民根基。累计利用7900余万元扶持资金,推动137个村集体经济项目落地见效。建立5个棚膜经济园区,组织128个村企联建共建,通过“第一书记代言”年均销售本地农产品300余万元。探索土地集约化管理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2024年底,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村均79.2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8.3%。创新推广村集体经济规范化管理使用“五步工作法”,确保全市村集体资金使用安全。
提升党建引领效能,构建善治格局。探索构建“党建引领、文化培育、多元参与、精细服务”乡村治理新模式,全市919个村划分网格3424个,配备网格员7708名,成立网格党小组2678个,建立“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村民代表—农户”四级乡村治理体系,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网格、网格员包户”包保联系机制。累计投入9000余万元,新建扩建翻新村部、孝老餐厅319个,全覆盖建立村规民约、志愿服务队伍,年均动员1.5万余名农村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
健全常态长效机制,夯实制度保障。建立农村基层党建7项工作机制,形成一套锻长板、补短板、改问题、强弱项的“工具书”,全面推动规范提升。出台《进一步强化村(社区)党组织工作保障10条措施》,提高保障水平,持续减负赋能。完善乡镇党政正职市级组织部门备案管理制度,逐人建立履职情况纪实,根据各项考核结果和日常了解情况提出使用建议。制定《组织部长走基层工作制度(试行)》,将制度建设转化为破解基层难题、提升工作水平的有效招法,牢固树立重视基层、支持基层、服务基层的鲜明导向。
下一步,我市将紧密围绕“不断提高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把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吉林省委各项决策部署,以有力举措、过硬作风,持之以恒抓党建促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