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筑城 风景这边独好
——白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走笔
嫩江潮涌,洮河扬波,生生不息,天绘山水。
白城,一个豪迈热烈、开放包容的草原之城,一个朝气蓬勃、气度恢宏的幸福之城;一个激情飞扬、充满梦想的魅力之城……在新时代崛起振兴征程上,绘梦筑梦的热度,在这片热土上燃升——200万鹤乡儿女共同沐浴文明的阳光,携手同心共铸文明的金牌。
“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城市梦寐以求的荣誉之冠。
日前,中央文明办公布了2021年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白城市在全国97个地级以上提名城市中排名第31位,在全省排名第一、东北三省排名第二,成绩再创新高……白城,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在文明创建的大潮中生机勃发,日臻秀美。
白城城市的航标,指向文明的彼岸。
文明,成为白城最浓厚、最亮眼的底色。文明创建,已经成为鹤乡百姓迈向美好生活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
勠力同心 高位推动抓创建
文明城市创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深耕厚植、打牢根基,更需保持常态、行稳致远。
多年来,白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明城市创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自上而下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四个建成区同步部署、各部门各司其职的创建指挥体系和责任机制,压实各级创建责任,推动创建工作持续深化。同时,市委、市政府还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先后纳入“十三五”“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一城三区”建设和“1433”发展要求,使创建工作在积极服务区域中心城、生态经济先导区、乡村振兴创新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中接受锤炼、提升水平。
文明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广大人民群众是文明城市的创建主体。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白城市始终保持着“答卷人”的定位,围绕群众关注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生活环境等问题,开展了城市管理“五大工程”、文明城创建“八大攻坚行动”、文明素质提升“六大活动”、创城百日提升行动、文明城市创建“九大提升工程”、“网格化”创建等一系列创建活动,以紧密闭环的工作链条有效推进文明创建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提升政治高度,拓展工作深度,彰显城市温度,培育文化厚度,提高工作精度,推动创建工作不断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建设信仰之城、首善之城、幸福之城、魅力之城、善治之城、共享之城,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落细落小落实。
如今放眼鹤乡,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在向往和追求讲文明、尊道德的生活,不断丰富着文明城市的色彩与内涵。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热情充分释放,奏响了动人的和谐乐章。
以民为本 聚焦民生抓创建
文明城市创建,关乎群众的“幸福指数”。以人为本,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利民,是白城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文明城市创建始终不变的初心……走进白城,感受到的是一种活力、一种生机,触摸到的是一股文明的气息。
创建为民,解决群众的操心事。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缺失、公共环境脏乱等问题不仅是居民的一桩“心事”,也是城市管理及社区治理的一块“心病”。白城市连续三年开展“城市管理提升年”和“清洁城市·美丽家园”志愿服务活动,楼道废旧物品乱堆放、车辆乱停放、宠物乱排便、“空中蜘蛛网”和“飞线”充电乱搭建等“十乱”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小区道路、分类垃圾桶设置、停车位规划、楼道照明、无障碍和公共文化等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群众居住舒适度、满意度大幅提升。
创建惠民,解决群众的烦心事。结合老城改造和海绵城市工程,启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累计建设改造172个居民小区、绿化面积138万平方米,消除裸露地面13.5万平方米,施划交通标线20万平方米,改造农贸(集贸)市场10余个,增划机动车停车泊位2.3万余个,非机动车1.5万余延长米,优化配置科教文卫等公共资源,完善便民服务功能,加快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不仅扮靓了“让城市更美好”的“面子”,更做实了“让市民更幸福”的“里子”。
创建利民,解决群众的揪心事。出台《白城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白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把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十大不文明行为”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彻底治理各类“城市病”,以法促建,实现城市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开展“城市畅通”工程,重点整治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违法行为,加强对交通运行日常巡查和重点路段的监管疏导,通过采取教育管理和行政处罚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市民遵章守纪的交通行为,交通管控水平和交通秩序明显改善。
白城变了。在老百姓眼中,它正越来越美丽,越来越让人喜爱,越来越彰显出“城”的风采、“市”的韵味。
生活变了。文明、生态、宜居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
塑形铸魂 文化育人抓创建
欲建文明城,先育文明人。人是城市的主人,只有更美的人,才能铸就更美的城。一直以来,白城市坚持自上而下推进“共建共治共享”,激发全民参与热情,撬动社会各方力量构建起“全民参与、全域创建”的工作格局,绘就全民共治共享“同心圆”。
以“点”为基础,激发“细胞活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市民道德认知,让道德滋养市民心灵。近年来,白城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放大好人效应,在全社会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构筑崇德向善道德高地。连续9年开展“白城好人 引领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实践活动,以有形的方式培育无形的价值,“大孝女婿”隋广杰、“就业红娘”于砚华等98名“吉林好人”、495名“白城好人”、299名“新时代好少年”,成为新时代白城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
以“线”为牵引,形成“同频共振”。注重发挥志愿服务力量,让志愿者成为城市文明的传播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志愿服务站点在城乡社区遍地开花,文明所站在乡镇农村千村竞秀,全市1300余个志愿服务组织、19.6万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阳光周末”“关爱特殊群体”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全民志愿·公益白城”“日行一善”志愿服务项目被评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吴大义等200余个志愿组织、志愿者荣获国家级、省级荣誉,文明之花绽放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以“面”为主体,形成“无缝对接”。注重以文化育文明,切实提升文化品质,用好文化阵地,以“歌舞鹤乡·放飞梦想”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三节”文化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送演出下基层”等惠民文化活动近百场,惠及群众达10万人次,极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全民阅读“七走进”活动,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办大型阅读驿站2个、小型阅读驿站35个,累计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让市民浸润在浓郁文化之中,成为文明城市创建主体。
文明融入日常,点滴折射光亮。一项项实打实的举措,一处处看得见的变化,共同擦亮了城市文明底色,增强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崇德向善,乐于助人,已成为浸润鹤乡百姓心田的正能量,成为催人奋进的道德标杆。
草原印象、文明气息,交融编织于白城的胸襟之中。文明,给城市中的人们带来了宜居之感、幸福之情;德善,给这座草原城市增添了上善之美、若水之韵。在逐梦文明的路上,鹤乡人那坚实笃定的脚步,铿锵有力的足音,正预示着这座塞上古城将与幸福鹤乡、魅力白城、文明家园的现实最终完美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