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农业产业的白城“加速度”
——我市构建区域特色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系列报道之一
白城作为吉林西北部的传统农牧区,曾被称为“困惑的西北角”。摘掉这顶帽子,成了这方水土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期望和不懈追求。穷则思变,变则通,立足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资源,牢固树立向优势农牧渔资源要二产、三产的发展导向,积极探索多元融合发展模式,精心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让绵延千年的农业故事在鹤乡田野上改写,一幕幕现代农业产业建设发展图景跃然呈现。
突出优势 壮大特色产业
打造大安太山黄菇娘产业镇、洮南福顺辣椒产业镇、镇赉五棵树稻米产业镇、通榆兴隆山杂粮产业镇、洮北青山生态园产业镇5个特色产业示范镇;引进牧原、大北农等生猪龙头企业落户白城,预计今年新增产能20万头,新增能繁母猪1万头;大安大北农20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已于4月开工建设,预计年底部分厂区投入生产;全市85户规模养殖场、149户中小规模养殖场和7万多散养户都在增养补栏,产能至少保持30万头水平……踩着发展升级的鼓点,在鹤乡大地,目之所及产业化之花竞相绽放,现代农业升级扩张健步行进在“春天里”,一个“农”字牌蛋糕正越做越大。
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国家杂粮杂豆之都”和“东方燕麦之都”——在提倡跳出农业抓农业,用产业发展的理念发展农业的新形势下,白城描绘这样一个独具前瞻性的蓝图,破冰前行,无疑会创造出白城农业产业体系的下一个“白城样板”。
“实现基地规模化,优化区域布局。选准各地产业发展重点,做大特色种植业,做强生态养殖业。”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告诉记者,白城地处北纬45°,这个纬度同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相吻合。这里既是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又是全国知名的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主产区。有着耕地面积大、种植条件好、物产种类多、生态环境优、发展潜力深等5大优势。近年来,白城市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在培植特色产业和打造优势产业上大做文章,围绕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不断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生产规模,发挥白城地多、粮多、草多的优势,重点发展生猪、肉牛、奶牛、肉羊、白鹅等绿色畜牧产业,发挥水库、泡塘多,水田面积大的优势,大力发展水库泡塘养殖和稻田养鱼,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充足而稳定的原料来源,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去年持平,粮食播种面积1450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燕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和辣椒、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55万亩。现已完成全年生猪存栏51万头、肉牛存栏22.09万头、奶牛存栏2.78万头、羊存栏304.43万只、禽类存栏731.9万只的任务目标。
创新优化 引领高效发展
靠天吃饭、技术落后、效益低下、收入不高——传统农业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如今,这种状况在我市农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驻足于田野、道旁,放眼望去:一栋栋高标准日光温室“破土而出”、成方连片;温室内,菜农育苗、嫁接、移栽,个个俨然成了技术熟练的“土专家”……
“我们的好日子都是打这温室大棚里‘长’出来的。”洮北区民乐村村民刘凤海望着大棚里碧绿的菜苗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原来只有3座棚,总共收入6万多元,去年在政府的补贴下又建了5座,估计又能收入10多万元。”眼前那一座座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俨然已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棚”,设施农业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发展棚膜经济是白城市农业产业布局的一枚棋子,现在我市棚膜生产园区已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模式。” 市农业农村局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计划新发展棚膜面积2000亩,新建规模化棚膜园区5个。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科学规划和具体要求,白城规划建设大安市四棵树、安广等乡镇棚膜香瓜基地;洮北区平台、平安等乡镇棚膜雪寒韭菜基地;镇赉县镇赉镇等乡镇棚膜大葱基地;洮南市洮府、安定等乡镇其他瓜果蔬菜基地;通榆县开通等乡镇棚膜蔬菜基地……这些基地都在全国有着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像一串串珍珠散落在鹤乡广袤的田野上。
与这串串“珍珠”相呼应的是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庭院经济,在瀚海大地争相怒放。自脱贫攻坚以来,白城充分挖掘农村户均800平方米庭院的潜力,下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实施意见》,重点推行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引领、品牌拉动、“互联网+”“私人订制”等发展模式。2019年,全市发展庭院经济21.83万户、面积20.75万亩,户均收入1500元以上。打造了大安市龙沼镇万寿菊、洮南市福顺镇辣椒、洮北区金祥乡土豆等“一乡一业”庭院经济样板乡20个和大安市南岗子村黄菇娘、洮南市福民村中药材、通榆县绿水村红辣椒等“一村一品”庭院经济样板村150个。
截至目前,已新建棚膜386亩,开工建设规模化棚膜园区6个;全市发展庭院经济22万户、面积21万亩,打造“一乡一业”庭院经济样板乡10个和“一村一品”庭院经济样板村100个,所有发展庭院种植的村屯,已完成播种,陆续出苗;庭院养殖也已开始购进幼雏(仔),并进行了防疫。
强化支撑 构建新型格局
相继引进建设了梅花集团、益海嘉里、飞鹤乳业、和合牧业等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项目,推进吉运15万头肉牛、通榆牧原、大安牧原和大安大北农各200万头生猪等一批畜牧全产业链项目,现已实现加工产值130亿元、利税10亿元……一批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已成为白城发展现代农业、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航母”。
“白城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突破口、推进农业发展的总阀门,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特色产业升级。” 采访中,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市围绕特色农业重点产业,依托市、县两级工业园区打造龙头建设平台,合力构建符合我市龙头企业提质、升级、转型发展需求的产业化体系,狠抓全程服务促进项目落地开工,龙头企业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初步形成了大龙头带动大基地、拉动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引龙头、打品牌、促融合,是白城加快推进生态农业步伐始终贯彻的发展思路,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为此,白城实施“名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打造属于自己的“名品”。近年来,白城全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经济”意识,鼓励和扶持具有过硬产品质量和较强经济实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和申报工作。截至2019年,全市有6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农产品品牌被授予“白城市首批农牧业名片价值品牌”称号,有效使用“三品一标”证书产品达430个。通过聘请专业团队策划,精心打造了白城弱碱大米、白城燕麦、白城绿豆三个区域公用品牌。“白城弱碱大米”成为G20峰会和“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指定用米。白城绿豆申报欧盟地理标志保护获得突破性进展,欧盟已正式同意受理白城绿豆为欧盟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春观花”“夏纳凉”“秋采摘”“冬农趣”……一家家休闲农庄、农家乐,让农业产业体系从单纯的种养单向链条延展向一二三产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促成农业产业的立体式成长转变。“在融合趋势下,我市发展了“互联网+农业”“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产品电商,稳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据市农业农村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风向标,把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与旅游、文化资源相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20个。通榆县辣椒现代农业产业园被认定为吉林省第三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全市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到9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到3个。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注册登记经营主体196户,培树省级休闲农业三星级以上企业22户。通榆县延会家庭农场、洮南市会晶家庭农场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三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园区),大安市牛心套保湿地公园由三星级升为四星级。全市现有农村淘宝服务站145个,农村电商交易额达5亿元。
无论是寻觅白城传统农业的坚实足迹,还是品味鹤乡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成果,人们都会明显感受到农业产业化给瀚海大地带来的沧桑巨变。如今,高效、特色已成为白城农业的代名词,品牌、品质塑造了白城农产品响当当的金字招牌;白城农业在量的扩张基础上已实现了质的飞跃,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农业产业发展、三产融合的模式和路径,瀚海的田野上铺开了现代农业产业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