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土地保护工作开展背景资料和吉林西部黑土地基础情况
粮食安全是治国安邦头等大事,事关国家粮食安全大局,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在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保护东北黑土地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项重要国策。吉林西部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部黑土区中心地带,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吉林省水田第一大市、“中国弱碱地稻米之乡”。根据2019年白城市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报告,调查耕地面积为1775万亩。其中面积依次为淡黑钙土、黑钙土、草甸土、栗钙土、冲积土、风沙土、盐碱土、沼泽土。淡黑钙土、黑钙土、草甸土是具有拥有黑色或暗色腐殖质土壤类型,为质量较好的耕地。采用耕地质量等级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白城地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6.32等。水田约300万亩,可开发未利用土地491万亩,其中盐碱地约138万亩,黑土地资源在白城市分布较广,白城市的黑土地主要为虽然不属于国家六部委确定的典型黑土地(吉林0.69亿亩),但是白城市约有黑土地耕地面积约1000万亩左右,黑土地资源在保障粮食安全,保障农民收入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中镇赉,洮北,洮南和沿嫩江和洮儿河等地带分布的黑土地具有较好的黑土耕层。白城市2020年粮食总产量约为100亿斤,2025计划达到120亿斤。可开发未利用土地面积较大,具有较大增产潜力,2021年开发未利用地盐碱地资源被纳入白城市“一城三区”重点工作内容,纳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工作内容中,技术模式得到中科院东北所的技术支持,现在中科院与白城市正在进行6个“黑土粮仓”示范区建设,对未来吉林西部的耕地开发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加强黑土地保护开展“黑土粮仓”科技创新工作
1.多种方式开展黑土地保护
2021年白城市按照省工作部署安排已经开展黑土地耕地保护性耕作面积523万亩。对全部耕地种植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同时加强黑土地盐碱地改造治理开发工作。按照吉林西部区域资源分布、自然生态等差异化特征,主要对耕地、草地、湿地中的黑土地进行重点保护,沿江河流域对冲积形成的黑土地进行重点保护开发利用。吉林西部盐碱地治理模式被称之为“黑土区盐碱地生态治理白城模式”。
2.实施吉林西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
2021年7月14日,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白城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同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和白城市人民政府决定在白城市联合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建设白城市黑土区盐碱地高效治理示范区。主要建设区域是在镇赉县四方坨子建立水田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稻田养殖模式示范区1万亩;在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建设盐碱地水田“良田+良种+良法”三位一体高效治理示范区1万亩;在洮南市大通乡建设低产盐碱旱田改良及高效利用示范区0.7万亩;在洮北区到保镇建设退化草地恢复与生产力提升技术示范区0.3万亩;在大安市姜家甸草场建设轻中度退化草地恢复生产力提升技术示范区0.3万亩;在大安市牛心套保苇场建设盐碱湿地“稻—苇—鱼/蟹—菇”立体高效复合生态农业模式示范区1万亩。这些盐碱地治理及高效利用示范区的建设,将对我市探索加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以科技集成促进粮食增产,进而推动白城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助推作用。
3.“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成果丰硕
2021年底吉林西部“黑土粮仓”示范区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在盐碱水田示范区,以磷石膏等高效改良剂为核心的良田良种良法模式水稻长势良好,明显优于对照区长势,测产结果表明,采用pH4-5的酸性磷石膏化学改良剂(施用量约2.7吨/亩)的重度盐碱地,改土当年水稻产量高达417.0公斤/亩,比对照65.4公斤/亩增产537.6%,推广以机插侧条施肥技术为核心的良田、良种、良法模式,应用插秧期同步实施根区侧条精准施肥+合理增密栽培技术地块,测产结果为625.6公斤/亩,比对照430公斤/亩增产45.5%,其产量已经达到了水稻高产田的水平。在盐碱旱田示范区,开展轻度盐碱地喷淋洗盐-双季双优改良及其高效利用技术示范7000亩。第1季小冰麦平均亩产258.37公斤,每亩比往年增产25.37-58 公斤,增产19%,达历史最高;第2季种植燕麦草,平均产量6878公斤/公顷。小冰麦成熟的视频被7月21日新闻联播以“丰收中国”主题进行了报道,同时也被多家地方媒体进行报道。在盐碱草地示范区,建设盐碱地羊草人工草地面积500亩,筛选的优质羊草突变体在PH10.0以上的重度盐碱地出苗率达到50%已上,突破了传统羊草无法在中重度盐碱地种植的技术瓶颈,逐步实现盐碱草地生态保障功能、饲草生产能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高。在盐碱湿地示范区,推广6万亩芦苇沼泽河蟹养殖,完成了产量估算,共收获成蟹约37万斤;同时完成了秋季苇基食用菌栽培所需要的5吨芦苇基质转化工作。构建了白城示范区监测体系,完成示范区内700多个样点的土壤本底调查,并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指挥控制平台”集中展示遥感制图,示范区无人机数据采集与处理、地面设备安装、云端数据智能处理和可视化系统进展顺利,实现了不同数据格式的数据入库和展示功能。
三.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水平
1、加强对高标农田的科学规划
按照白城市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需求和耕地特点,我们加强了对耕地情况的调研,在适宜建设高标准农田进行了规划,加强总体设计,为提高粮食稳产高产打下建设基础。科学规划是项目建设的基础,规划设计标准的高低决定着项目建设水平的高低。我们主要做法是:一是科学设定项目区。坚持在农田基本保护区选择项目区,依据土地资源潜力大,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等条件,搞好项目区设定,以创现代农业粮食生产高效平台。 二是合理工程布局。按照基本达到“土地平整条田化 、道路相通硬质化 、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农田防护林网化,农业措施现代化”的建设内容,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水系、村庄等内外部条件,进行项目区灌排、交通、林网等工程的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工程的全覆盖作用。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控制和综合治理,按时完成任务目标。按照省、市的相关工程要求,主要建设内容围绕地力培肥、灌溉排水、道路硬化、农田输配电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综合配套,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基本做法。以水系建设为核心,以土方工程建设为先导,进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按照国家、省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要求加强对各地实施的工程的监督管理。
2、按照省、市的统一要求加强统一规范管理
我们加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验方式相适应。在推动各县(市、区)在土地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农电配套、土壤肥沃、生态良好、小农水建设及抗灾能力等方面工作的整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按照项目管理相关规定和国家及省里的相关要求,我们采取适时督导各项目县(市、区)按照签订的建设合同,统筹安排施工、监理企业进场有序推进开工;优化项目建设计划,做细做实施工组织,排任务、排工程、排工期、排人员,全力推进年度项目建设进度;同时督导各县(市、区)做好2022年度项目前期申报工作,目前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正按程序要求,推进项目初步设计申报、评审等一系列工作。
3、202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成果
按照省、市的统一计划进行坚持连续投入,不断扩大地域范围,实现集中连片治理,提高规模开发效益。进一步推进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到2021年末当年完成42.6万亩建设任务。建成总面积达到450万亩。为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办单位:白城市农业农村局 | 联系方式:0436-3502290 | 吉ICP备17005202号 | 网站标识:2208000056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