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白城市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

2016年中国粮食市场综述

发布时间:2017-05-19 00:00:00    来源:    字号: 收藏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仍保持了中高速增长。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积极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结构调整迈出重要步伐,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农村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2016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年全国粮食产量虽然略有下降,但仍处于2004年以来的增产周期中的次高水平,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国上下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74412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实现连续13年较快增长,增幅连续第七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缩小0.01,农民生活继续改善。
  2016年全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下降0.8%。
  其中,夏粮产量13920万吨,下降1.2%;早稻产量3278万吨,下降2.7%;秋粮产量44426万吨,下降0.6%。2016年全国粮食产量虽然略有下降,但仍处于2004年以来的增产周期中的次高水平,也是连续第五年稳定在6亿吨以上。
  粮食再获丰收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2016年是我国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开局之年,这一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面对国内外粮食市场加速融合,国内粮食市场“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持续,以及粮食消费需求升级与优质粮油供给不足的供需错配矛盾,中央继续出台第13个涉农一号文件,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推开,粮食政策收储范围进一步缩小,各级政府部门稳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玉米为重点的种植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镰刀弯”等非优势区玉米种植面积减少,粮豆轮作和粮改饲试点范围扩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继续出台涉农中央一号文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分为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文件强调要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首次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文件强调“农业绿色发展”,提出以“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为手段,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爱基,净值,资讯),应谋求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格局;提出“产业融合作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手段”,要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村发展打开一片新天地。
  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全面推开
  2016年农业部启动了调整完善农业“三项补贴”政策改革试点,在全国范围内调整20%的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选择部分地区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
  从试点情况看,合并“三项补贴”达到了预期效果。一是提升了补贴政策指向性,将补贴发放与耕地地力保护挂 钩,鼓励农民提升耕地地力,减少了化肥施用量,实现了“藏粮于地”;二是降低了政策实施成本,简化了补贴资金的审核和发放程序,标准清楚明确,体现了中央强化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增强资金统筹使用的要求;三是调动了农业规模经营积极性,调整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多种形式的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极大调动了新型经营主体生产积极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迅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四是创新了金融支农模式,在财政资金助推下,各地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实现从无到有、从兼业到专业,为从事农业尤其是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撬动了更多的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发展。
  政策收储范围进一步缩小
  2016年国家粮食政策收储范围进一步缩小,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2016年小麦、中晚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水平与上年持平,仅早籼稻小幅下调0.02元/斤。2017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1.18元/斤,与2016年持平。
  2016年国家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对玉米收储制度进行改革,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生产者随行就市出售玉米,各类市场主体自主入市收购。
  2016年油菜籽继续由地方政府负责组织收购,国家继续在东北三省一区实施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6年大豆目标价格2.40元/斤,与上年持平。
  总体看来,2016年粮食收储政策改革以稳为主,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政策收储范围进一步缩小。
  对于小麦、稻谷这两大口粮品种,收储政策继续维持稳定;对于国内明显阶段性供大于求的玉米,取消临储收购,改为市场购销;对于大豆和油菜籽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品种,维持了市场化的政策取向。
  国家减玉米、增大豆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思路在2016年得到较好的实施。
  按可食用的籽粒玉米统计,玉米播种面积5.51亿亩,比上年减少2039万亩,减幅3.6%;低产作物大豆播种面积1.08亿亩,比上年增加1046万亩,增长10.7%。
  粮食流通运行平稳油脂去库存效果良好
  2016年,国内粮食供需总体平衡有余,库存充裕,但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粮食市场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并存的“三高”现象持续。截至2016年底,玉米临储库存仍然维持在2亿吨以上,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库存继续增加。
  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小麦、玉米、粳稻、中晚籼稻、早籼稻、大豆及油菜籽20281万吨,同比下降6.11%。分品种来看,除玉米和油菜籽收购量明显下降外,其他品种收购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由于临时收储政策取消,2016年玉米收购量出现明显下降,同比降幅达36.08%;由地方政府主导收购的油菜籽收购数量连续第二年出现明显下降,2016年收购量同比降幅达23.18%;由于最低收购价收购数量同比明显增加,小麦和粳稻、中晚籼稻、早籼稻四大品种的市场收购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由于2016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上涨带动国内油粕价格明显上涨,油厂压榨国产大豆收益理想,油厂积极入市收购及贸易商补充库存,市场购销心态转好,综合造成大豆收购量同比增加。
  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2016年9月30日夏粮收购结束,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7582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51万吨;江西、湖南等8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早籼稻85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6万吨;四川、湖北等9个主 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油菜籽116万吨,同比减少35万吨。
  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11725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301万吨。其中,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2627万吨,同比增加112万吨;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3724万吨,同比增加496万吨;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5250万吨,同比减少2964万吨;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124万吨,同比增加55万吨。
  综合来看,由于往年收购数量占比最大的玉米品种在2016年由临储收购改为市场化收购,因此2016年国内粮食的市场化收购量占粮食收购总量的比重出现明显上升。
  粮油去库存进度加快,油脂去库存效果良好。通过定期适量的国家政策性粮油竞价销售,保障了国内粮油市场的正常供应,促进了产销区市场的有效衔接。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2016年累计销售政策性粮油5925万吨,同比增加216%。其中,玉米政策性投放11967万吨,实际成交2183万吨,成交率仅18.24%,今年库存估计仍高达约2.3亿吨;临储菜油拍卖成交量339万吨,成交率高达83.63%;临储大豆拍卖成交量165万吨,成交率高达26.18%。
  CPI重回2时代粮价涨幅滞后
  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低于全年3%的物价调控目标,但涨幅较2015年增加0.6个百分点,2016年CPI重回2时代,说明居民国内通胀预期有所上升。
  2016年粮食价格涨幅较2015年继续下降,与2010~2011年两位数的涨幅相比,2012~2016年粮食价格涨幅回落态势明显。在分类指数中,粮价涨幅相对滞后,粮食价格在CPI中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日益增强。
  从2016年全国主要粮油批发市场主要粮食品种的年度个体价格指数看,除粳米和早籼米价格指数同比上涨外,其他粮食品种价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下跌。其中,黄玉米、大豆和白小麦位居跌幅前三甲,晚籼米价格微幅下跌。受临储政策取消的影响,2016年玉米价格跌幅巨大,创下同比两位数的跌幅;受国际市场大豆价格低位震荡、国内大豆产量增加的影响,国内大豆价格指数跌幅明显;小麦价格在前三季度持续走弱,四季度触底反弹,全年小麦价格指数跌幅相对有限;大米市场继续受进口低价大米冲击,“优质优价”格局愈发明显,粳米价涨,晚籼米和早籼米涨跌互现,消费者更加青睐优质粳米,相对于北方粳米,南方籼米市场受东南亚进口大米的冲击更加明显。
  谷物进口大幅下降,油料进口继续增加
  2016年,我国粮食进口呈现谷物进口大幅下降、油料进口继续增加的分化局面。海关数据初步显示,2016年我国进口谷物及谷物粉2199万吨,同比下降32.8%;进口金额达57.05亿美元,同比下降39.3%,但进口量仍是近年来仅次于2015年的第二高位。2016年谷物进口量大幅下降,主要由国内玉米价格同比大幅下跌、国内外玉米及玉米替代品价格差缩小导致。
  分品种看,2016年我国玉米、高粱和大麦三大饲用谷物进口量同比分别下降33.05%、37.87%和53.36%;而食用谷物品种进口量同比仍维持上升势头,其中小麦进口量同比增加13.51%,稻米进口量同比增加5.51%。
  由于2016年国内口粮品种继续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且收购底价基本维持不变,国内口粮品种价格维持高位运行,而同期国际市场谷物价格继续下降。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7年1月发布的粮农组织谷物价格指数2016年平均约为147点,较2015年下跌9.6%,较2011年峰值则下跌39%。这导致口粮品种的内外价格差继续扩大,贸易商进口利润丰厚,小麦和稻米进口量持续增加。
  据海关统计,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8323万吨,较2015年仅增长1.8%,远低于2013~2015年8%~15%的增幅,创下4年来的最低增幅。同比增幅减少的原因在于我国国内大豆产量提高,加上政府出售国储大豆,制约大豆进口需求。油菜籽由于国内产量大幅减少,2016年进口量继续大幅增加,同比增幅达20.24%。受国内临储菜籽油大规模拍卖成交的影响,豆油、菜籽油和棕榈油进口量同比均出现明显下降,其中豆油进口量同比下降31.5%,菜籽油进口同比下降14.15%,棕榈油进口同比下降24.22%。
  预计未来我国粮油进口增长将出现分化,国内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粮食收储政策调整将对进口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在国内外口粮品种巨大的价差利益驱动下,国内企业继续加大进口力度,小麦和稻米将继续受配额内低价进口谷物冲击,进口量将持续增加;二是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加,食品消费结构中肉禽蛋奶和食用植物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饲用原粮和油脂油料需求增长较快,加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致农产品(行情000061,买入)供应减少,传统短缺品种如大豆、油菜籽等进口将维持较高增速;三是玉米临储政策转变将对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产生巨大影响,2016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导致国内与国际市场玉米价格接轨,国内市场对国外玉米、大麦、高粱等品种的进口需求大幅减少,2017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及临储玉米是否大规模去库存将是决定玉米及其替代品进口量增减的关键因素。

主办单位:白城市农业农村局  |  联系方式:0436-3502290  |  吉ICP备17005202号  |  网站标识:2208000056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