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等系列重要讲话与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评估“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大安模式于盐碱地应用效果,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吉林西部盐碱地治理高效利用示范区工作,助力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2023年10月8日,在大安盐碱地水田万亩核心示范区召开了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大安模式技术培训与田间现场测产观摩会。
组成由吉林农业大学李玉院士为专家组组长、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杨劲松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刘贵富研究员、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严永峰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邵玺文教授、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张丛志副研究员、吉林大学商管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北伟、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朱平研究员等测产专家组。对各技术示范小区进行实收测产。
专家组现场测产结果表明,轻度盐碱地(pH8.24,EC 0.21 mS/cm),以酸性磷石膏改良7年田块为基础,配套鸿源12+微生物菌剂+密植+灌排技术为核心的示范田产量达675.77公斤/亩,比当地普通种植对照田增产12.1%。中度盐碱地(pH 9.25,EC 0.26mS/cm),在酸性磷石膏改良6年田块为基础,配套中科发5号+微生物菌剂+密植+灌排技术为核心的示范田产量达633.18公斤/亩,比当地普通种植对照田增产11.39%。重度盐碱地(pH 10.48, EC 0.46 mS/cm),在酸性磷石膏改良3年基础上,配套吉宏6号+密植+灌排洗盐技术为核心的示范田产量达552.79公斤/亩,比当地普通种植对照田增产12.87倍。重度盐碱地(pH 10.36,EC0.53mS/cm),酸性磷石膏+木本泥炭、酸性磷石膏+猪粪、酸性磷石膏+牛粪改良2年,配套粘稻庆林998+密植+灌排洗盐技术为核心的示范田产量达395.4-421.2公斤/亩,而对照田146.04公斤/亩,增产效果显著。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梁正伟研究员介绍了大安盐碱地治理“三良一体化”的技术模式应用情况。李玉院士、白城市委孙志刚副书记等专家和领导发表了重要讲话,肯定了大安站的多年成果和对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开发利用的重要贡献,并对未来发展给予期望,同时希望大安站团队更好的组织好大安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落实落地,为吉林西部国家盐碱地治理以及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吉林省政协副秘书长崔军,白城市委副书记孙志刚、白城市政协副主席林树岩,省政府研究室处长王成章,省自然资源厅宣教办主任张强,白城市科技局局长段颖越、林科院副院长孔繁甲,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农田中心高级农艺师石勇、大安市农业局副局长石玉华、以及大安示范区责任领导、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苏阳,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纪委书记项尚,大安兆丰家庭种植农场、相关企业以及项目组成员和当地水稻种植大会及农户等共计100余人参与此次技术观摩现场会。
主办单位:白城市农业农村局 | 联系方式:0436-3502290 | 吉ICP备17005202号 | 网站标识:2208000056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