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农业要闻

白城市盐碱地高效利用大安示范区“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模式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2-10-12 21:14:00    来源:    字号: 收藏

  针对吉林西部盐碱地碱性强、渗透性低等理化障碍严重,水稻产量低,土、种、法不配套等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中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依托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于大安市红岗子乡万发村建立了盐碱地水田高效治理万亩示范区,实施中国科学院-吉林省“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助力国家盐碱地治理战略与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示范区主要利用磷石膏等高效土壤调理剂,构建以改土增粮为核心的良田技术模块;利用东稻系列耐盐碱水稻品种、当地推广耐盐碱水稻品种等,构建以耐盐碱水稻品种为核心的良种技术模块;集成构建以高效栽培技术为核心的良法技术模块。针对轻、中、重度盐碱化水田,优化搭配良田技术模块、良种技术模块及良法技术模块,构建了盐碱地水田“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以稻治碱”高效治理大安模式。 

  2021年盐碱地治理和土壤改良的基础上,2022年引进了磷石膏+有机肥复合改良技术、微生物菌剂促生技术、生长调节剂促生技术、有序抛秧技术、水稻重大害虫性信息素诱控技术等,种植品种为中科发6号、东稻122等耐碱品种,优化升级盐碱地水田“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模式。为进一步评估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大安模式于盐碱地应用效果,推进于吉林西部转移转化,助力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202210月组织了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治理大安模式田间现场测产观摩会。 

  107日,以华南农业大学刘耀光院士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为首的专家组现场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pH10.47,EC 0.96 mS/cm),采用酸性磷石膏及复合肥为核心的重度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模式,改土当年水稻产量高达511.76 公斤/而对照为0,改土增粮效果极为显著。重度盐碱地(pH 10.58,EC 0.42mS/cm),灌排冲洗5年后采用酸性磷石膏+灌排洗盐为核心的重度盐碱地良田+良种+良法三良一体化高效模式,模式实施第二年配套东稻122与密植栽培与灌排洗盐技术,水稻产量达517.39 kg/亩,而对照仅为35.16 kg/亩,增产13.74 倍。轻度盐碱地(土壤pH 8.24 EC 0.21 mS /cm),在磷石膏改良6年基础上,实施中科发6+旱育密植高产技术+微生物菌剂+绿色防控技术+灌排洗盐良法技术为核心的轻度盐碱地三良一体化模式示范田,水稻产量为 712.65 kg/亩,对照田为568.89 kg/亩,增产幅度25.27 %,效果显著。 

  中国科学院李家洋院士,中国工程院印遇龙院士、尹伟伦院士、李玉院士、李培武院士、黑龙江省农科院副院长来永才研究员、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所长孙富余研究员、吉林省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严永峰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邵玺文教授、吉林省自然资源厅宣教中心主任张强等组成专家组以线上线下参会的方式参与技术观摩现场会。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党委书记苏阳,科技处长李禄军、副处长李爽,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殷丽娅,党办副主任毛之夏,吉林省农业农村厅黑土保护处处长刘彦佐,白城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贵宝、白城市农田建设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石勇,大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石玉华、大安市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主任高峰等工作人员及种植业大户等参加了现场观摩会。 

   

   

主办单位:白城市农业农村局  |  联系方式:0436-3502290  |  吉ICP备17005202号  |  网站标识:2208000056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