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通过精准识别,本着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了一批适宜本地发展、符合群众意愿的扶贫产业项目,其中棚膜经济以避灾节水、见效快、受益期长的特点受到了广大贫困村民的欢迎。
数九严寒,在大安市月亮泡镇先进村的温室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娇翠欲滴的柿子秧沿着吊绳蜿蜒而上,红彤彤的果实映衬着贫困户彭春秀老人的笑脸。仅靠在大棚里打工干零活和大棚的扶贫分红,彭春秀老两口今年已经实现脱贫。
在先进村,这样的温室大棚共有4栋,带动了像彭春秀这样的贫困户40余户。虽然大棚里的果蔬还未到采摘的时候,但是客商的订单已经让这些新鲜、绿色的蔬果供不应求。
棚膜经济避灾、节水、增收,素有“一亩园十亩田”之誉。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白城市委市政府,利用国家、省各项扶贫政策,集市、县、乡之力,加快推进了全市棚膜经济发展步伐。截至目前,全市棚膜面积已经累计发展到13.8万亩,仅2017年全市就完成投资3.97亿元,新增温室1698亩,大棚7896亩,进度及面积位居全省前列。
每一栋大棚都饱含着贫困群众对脱贫致富的期许。2016年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城四家子村,经过多方考察,确定双膜双被保温大棚为全村精准扶贫项目,利用村集体的土地,创建了生态棚膜园区。建造了10栋高标准双膜双被保温大棚,引进水肥循环系统,采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无公害绿色果蔬,达到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的“双赢”模式。
下一步城四家子村计划再建18栋普通大棚,扩大种植规模,增加特色水果、无公害绿色蔬菜等采摘项目,发展壮大现有规模,让全体村民早日实现致富梦。
可观的效益,可喜的前景,不但给贫困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还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逐步转变,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区正在我市迅速兴起。目前,全市已经建成50栋以上的棚膜园区166个,棚膜经济的规模效应正在逐渐形成。
虽是数九寒天,但一栋栋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农民不猫冬、念好致富经的生动场景向我们展示着大家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脱贫攻坚进行时,抓好产业是基础、发展项目是手段,扶持政策是良药。只有让新时代的农民兄弟吸金的本领变强了,腰间的钱袋子才会越来越鼓,贫困的帽子才能早日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