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分析 走进白城 专题专栏
发布时间:2019-09-16 09:05:00    来源:
收藏

凝心聚力谋发展 扬帆筑梦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风电产业快速发展。 

      

  市民在整修一新的广场上跳起欢快的舞蹈。 

      

  连接新老城区的公铁立交桥和高速铁路正式通车。 

      

  水稻丰收,农民开展机械收割。 

     

  商贸市场购销两旺。李晓明/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白城人民在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一致、奋发图强,顺利完成各个历史时期确立的主要目标。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抢抓全面振兴东北重大机遇,迎难而上,担当作为,稳中求进,砥砺前行。一个富裕、文明、美丽、和谐的新白城正在崛起。 

  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 

  70年来,白城从实际出发,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发挥自身禀赋优势,经受各种风险挑战,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白城经济总量不断攀升。解放前的旧白城,虽地处平齐铁路、长白铁路与白阿铁路交汇,但民生凋敝,经济落后,市场萧条。1949年,白城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8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116元。新中国成立后,白城的经济建设之路并不平坦,1978年时,白城GDP仅为5.92亿元,年均增长6.7%,人均GDP349元,年均增长3.7%。改革开放后,白城利用自身交通枢纽的条件,经济蓬勃发展,1984年,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2003年突破百亿元大关。截至2018年,年均GDP增速高达10%(按可比价计算),人均GDP年均增速高达9.4%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白城的经济发展方式也在不断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城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与服务业为辅,在经济总量中,三次产业比重为71.113.015.9。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三次产业比重由1978年的41.131:27.9调整到2018年的19.3:32.9:47.7,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为白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新中国成立时,白城财政收入仅为394万元,1978年时,全市的财政收入增加到了0.69亿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市全力发展经济建设,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和财税体制的改革,白城财政实力不断壮大,分别在1988年、2005年突破亿元和10亿元大关,2018年全市全口径收入达到71.5亿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政府财政保障范围也不断调整,更加强化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重点保证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 

  金融行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城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仅为2万元,到1978年时已经发展到2671万元,年均增速高达27.1%2018年时,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已达到831.56亿元,真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农业发展硕果累累 

  新中国成立后,白城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1949年时白城耕地面积为46.7万公顷,粮食产量为31.5万吨,到改革开放前期,白城耕地面积为49.9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65万吨,在耕地面积仅增长6.4%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翻了一番。改革开放后,白城农业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变,尤其是近年来,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生产基础不断加强,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2018年,白城耕地面积达到82.1万公顷,粮食产量达到478.9万吨,在耕地增长有限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增长了6.3倍,年均增产6.9%。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从新中国成立初的49元增长到了9908元,年均增速达到7.9% 

  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城有35家国有工业企业,131家集体工业企业,全市的工业总产值仅为0.19亿元。至1978年时,工业总产值已达到7.1亿元。改革开放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过40年的不断探索和完善,特别是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不断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以骨干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能源、农副食品加工业、汽配、纺织、冶金建材、医药等重点产业,全面提升了产品结构,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2017年末,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49家,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83.9亿元,利润总额达到25.1亿元。 

  投资建设成就巨大 

  投资建设不断加快。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城投资建设项目主要以恢复社会生产为主,但是经济实力有限,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全市投资额仅为3223万元。改革开放后,白城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增大,年均增速高达22%。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投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从国有经济一家独大逐渐变成了国资、民资、外资等多种投资主体全面发展的格局。截至2017年,非国有投资已占全市投资额的87.2%。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也使得投资的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调整。白城市在“十一五”期间开发了引嫩入白工程,是吉林省粮食增产百亿斤的骨干工程。第二产业的投资也从传统的纺织、汽配及食品加工制造拓展到了清洁能源、电气设备制造、石油、医药、汽车制造、光伏发电等众多领域。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投资进一步加大,2010年珲乌高速正式通车,2015年施行海绵城市建设,2017年白城长安机场建成通航,2017年长白乌高速铁路通车,标志着白城城市建设取得的辉煌成绩。 

  商贸市场繁荣兴盛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白城商贸的繁荣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3万元,经历了30年计划经济,民众的购买力得到了发展。改革开放初期,白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21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14倍。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由生产主导的计划经济转变为消费主导的市场经济,消费的增长拉动了各种产业的升级,促进了白城各级产业的蓬勃发展。消费者的消费自由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消费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从最初的衣、食逐渐向住和行转移。 

  人民生活迈向小康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全市居民收入较低。1949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28元;1978年,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为641元,年均增长3.5%。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分配结构的日益优化和收入渠道的多元扩展,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1979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1%11.2%,快于改革开放前平均增速7.5个百分点。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41元提高到2018年的49982元,年均增长11.5%。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改革开放初的55.7%下降至26.3% 

  社会事业齐头并进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白城的科技事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之后,白城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2017年全年共储备各类科技项目110项。全市共向国家、省申报工业项目11项、农业项目17项、社会发展项目4项。组织实施市本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33,投入项目资金100万元。推荐并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0项,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1952年全市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258人,普通初中7所,在校生2983人。经过30年的发展,1982年普通高中增至38所,在校学生1.67万人,普通初中144所,在校生9.48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教育事业迅速发展,2018年全市普通中学120所,在校学生7.56万人,普通高校2所,在校生1.9万人。 

  文化事业成果丰硕。新中国成立70年来,白城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节目制作和播出实现了数字化。1982年,白城电视台建成并开播;1985年,白城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建成,从而在全市建立了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于一体的完整的广播电视网络系统。文化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新中国成立初期,白城的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经过70年的发展,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文化引领社会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作用。2017年末,全市共有剧场、文化馆16个,博物馆6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54.7万册,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医疗卫生资源紧张,1949年,白城仅有各类卫生机构19家、卫生技术人员211人、医生109人。经过近30年的发展,1978年,白城有各类卫生机构246家、卫生技术人员4667人、医生2297人。改革开放后,随着政策的落实到位,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难问题。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879家、医院43家、妇幼保健院6家、卫生技术人员11146人、执业医师4198人,每万人拥有医生26.2人、医疗床位47张。 

  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上世纪80年代,白城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切实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健全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解决了人们的后顾之忧。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白城不断加强制度公平和兜底保障,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社会保障标准逐年上调。截至2018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3.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4万人。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313家,其中村办农村养老服务大院213家,有效缓解了农村养老难的问题。社会福利院1家,床位560张。城乡低保对象16.4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5.5万人,农村低保对象10.9万人。 

  回顾70年发展的坚实足迹,辉煌的成就令人自豪,展望未来,更觉任重道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白城发展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时期。全市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新起点上谱写白城发展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主办:白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