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机构 信息公开 办事服务 互动交流 数据分析 走进白城 专题专栏
发布时间:2018-12-21 07:58:00    来源:
收藏

繁荣市场 成就辉煌——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消费品市场发展成果综述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40年来,白城市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供求关系、市场主体和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各种经济类型商贸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的市场体系和多种经济成分、多种流通渠道、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格局,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水平日益提高,消费品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

三大转变成为消费品市场发展的动力源

(一)供求关系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运行的最大特点是供不应求,表现为“短缺经济”,许多基本生活品凭票供应,消费面十分狭窄。在这种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够生产多少产品就能销售多少,企业生产什么,市场上卖什么,人们就买什么。1983年,我国取消了延续数十年之久的布匹定量供应,食油、粮食的定量供应也于1985年和1992年前后取消,这意味着基本生活品供应已告别了短缺。随着改革开放40年来白城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场上消费品品种丰富、数量充足、质量提高,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整个经济格局由生产主导型逐步演变为消费主导型,消费需求上升到重要地位,消费者地位由被动转为主动,供求结构趋于合理,买方市场基本形成,同时也为生产商之间和经营商之间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提供了契机。

(二)市场主体由国有化向多元化转变

改革开放前,国营商业占据了全部城乡市场,商品供应渠道单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市场流通格局被逐步打破,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从“有益补充”提升为“主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企业等多种所有制贸易企业不断参与市场竞争,在消费市场所占份额逐步扩大,并日益成长为白城消费品市场的主力军。2016年,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12.6万户,其中:批发和零售业6.5万户、住宿和餐饮业2.1万户,贸易类个体工商户占总户数的68.3%。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中,国有、集体企业仅6户,实现零售额0.71亿元,仅占总量的0.6%;私营企业21户,实现零售额8.01亿元,占总量的6.9%;股份制和其他经济28户,实现零售额70.7亿元,占总量的60.5%。

(三)经营方式由单一业态向多种业态转变

改革开放前,白城商业业态主要为百货店、副食店和粮店,经营方式传统。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商业企业经营形式产生了巨大变革,一批企业以联合、兼并、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实现了低成本的规模扩张,增强了市场竞争实力;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便利店、专业(专卖)店、折扣店、特许加盟店等新型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地快速发展,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直销等无店铺经营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百业竞争的态势,欧亚购物中心、大润发等知名企业入驻白城。截至2016年末,全市40家限额以上综合零售贸易企业中,综合百货商店2家、超级市场6家、专业和专卖店27家,分别实现零售额5.56亿元、4.12亿元、69.41亿元,占全部限额以上综合零售贸易企业的比重分别为6.9%、5.1%、86.1%。连锁商业从少到多、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起来。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和餐饮企业连锁经营门店总数达1个,实现零售额0.06亿元,占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05%。

消费品市场发展取得辉煌成就

(一)消费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40年来,白城消费品市场在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着繁荣活跃、稳定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神经,在繁荣经济、促进商品生产消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反映消费品市场发展规模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屡创新高,在1987年、2003年、2008年、2015年分别突破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300亿元大关,2016年达到340.2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06倍,年均增长13.1%。


(二)城乡消费品市场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和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白城市商业网点迅速增加,商品流通规模日益扩大,经营设施明显改善。截至2016年末,全市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达289.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67倍,年均增长14.0%,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53.5%提高到2016年的85.1%。与此同时,随着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和乡村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以及农民收入的不断上涨,乡村消费品市场发展势头也较为迅猛。截至2016年末,全市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50.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3.0倍,年均增长9.4%。

(三)消费结构持续升级

改革开放40年来,白城消费品市场从短缺匮乏、凭证限量逐步向品种繁多、供给丰富发展,消费者在购物消费方面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新变化,消费结构由衣、食消费向住、行消费转移。衡量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变化的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55.7%下降到2017年的26.27%。

特别是2008年以来,白城市场上名、优、特、新商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名牌、品牌等新型商品成为消费的热点和主流,文化、通讯、娱乐等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逐步升温,用于改善人们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的住房装饰商品、家用电器、汽车等商品品种大量增加,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消费层次不断提升。

1.汽车消费成为市场支撑点。随着百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传统的交通方式已不能满足居民越来越迫切的出行和沟通需求,私人购买汽车的消费需求持续高涨。截至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8.8亿元,比2008年增长17.9倍,年均增长38.6%。

2.居住类商品消费快速增长。随着住房需求的增长和家电类产品的更新换代,家具类、家电音响器材类商品销售仍保持较快增长。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家具类零售额0.7亿元,比2008年增长167.3倍,年均增长76.7%;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6.5亿元,比2008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35.1%。

3.文化消费需求上升。随着居民越来越追求生活的品位和档次,文化消费支出大幅提升,智能手机、电脑、摄像机、健身器材等娱乐用品日益普及,钢琴等高档文娱用品也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文化消费成为颇具特色的个性化消费热点。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0.3亿元,比2008年增长18.1倍,年均增长38.8%;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0.1亿元,比2008年增长8.4倍,年均增长28.3%。

4.旅游休闲不断升温。休闲观念的转变和休闲质量的提升,使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消费,大众旅游方式已从传统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自由行、自驾游成为主流。近年来,白城市大力培育生态旅游业,打造“湿地鹤乡、生态白城”品牌,乡村旅游、都市休闲游等旅游新兴产品成为旅客消费热点。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29.4万人次,比2008年增长3.2倍,年均增长17.2%;实现旅游收入75.1亿元,比2008年增长7.2倍,年均增长26.3%。

(四)住宿餐饮行业发展迅猛

改革开放初期,白城市住宿餐饮业较为薄弱,宾馆、餐馆寥寥无几,有特色的、上档次的更是屈指可数。如今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更新,外出住宿和走进餐馆就餐已是平常事。40年来,星级酒店、高档酒楼、特色小吃、中西快餐等多种具有特色的餐饮业迅猛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住宿餐饮企业相互竞争,共同发展,形成了多种风格、适合不同消费档次的住宿餐饮行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了住宿餐饮市场的持续发展。截至2016年,全市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44倍,年均增长13.6%,高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住宿餐饮业零售总额占消费品市场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1%提高到8.1%,上升了8.0个百分点。

(五)电子商务开启经济发展新时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网络科技进步和市场开放程度的提升给白城市电商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契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发展,把电子商务作为最具潜力的产业来推动,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着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电子商务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近年来,白城市先后申报并创建了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个、省级电子商务试点县2个、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个;培育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6家;有4个镇、39个村被省商务厅列为“电商村镇”重点扶持;通榆县、大安市成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绿豆、荞麦、小米、高粱米等杂粮杂豆网络订单不断,“黄菇娘”“靳老五花生”“老家味粘豆包”“草原红牛”等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2017年,全市电商交易额达29.9亿元,同比增长28.9%。

消费品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凸显

(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前,全市居民购买力增长缓慢,城乡市场较为萧条。40年来,流通体制改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不断完善,市场逐渐成为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手段,作为链接生产和消费市场主体的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持续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行业,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全市批发零售业和餐饮业创造增加值由1978年的0.3亿元增加到68.8亿元,年均增长14.5%,占同期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5.1%提高到9.7%。

(二)支持和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据测算,在我国轻工业生产中有70%的原料来自于农副产品,而这些农副产品中的绝大部分是通过本地市场采购的。农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如化肥、农药、种子、饲料、农机具等绝大部分也是通过市场供应的。40年来,白城市针对统购统销形成的计划经济流通体制的各种弊端,对商贸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促使流通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全市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2016年,白城市农副食品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10.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8.5%;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5%。

(三)促进了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白城市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数量大幅增长,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群众收入起到积极作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逐渐成为吸纳城镇就业和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力军,为缓解全市就业压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17年,白城市城镇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及个体工商户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比1978年商业机构的全部从业人数增长了6.5倍,年均增长5.1%;住宿和餐饮业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比1978年住餐机构的全部从业人数增长了24.9倍,年均增长8.4%。

40年的改革开放,40年的灿烂辉煌,白城市消费品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实现了质的转变和量的扩张。而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奋力推进消费品市场高质量发展,跨步奔向白城人民高品质生活的明天。




主办:白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白城市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2208000056

吉ICP备17005202号
吉公网安备 22080202000169号

访问量:
建议您使用IE8以上版本或使用360极速模式